不统、不独、不武:台海和平的动态均衡
(图/Shutterstock)
台海和平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而最近朝野领袖出席八二三砲战纪念,提醒我们现在可能是1958年以来,两岸最接近再度直接交战的时刻。不仅如此,在各国政界与学界争论「新冷战」一词是否适合描述中美激烈对抗之际,目前的大国争斗形势,也可能是一战以来,世界最接近1914年前夕的时刻。
笔者为什么不是说现在接近二战日军进攻北平、上海,或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又或者柏林危机与古巴危机?因为二战前多极下的大国攻略方向都已明确,美苏冷战则有双方对「相互保证毁灭」的共享认知。一战前相互依存的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却还没准备好军事上「势必一战」,战争是「前线国家」意外事件引起的连锁爆炸。当前大国都不认为现在是军事取胜的最好时机,却毫无战略互信,且疑似故意宣传对手会「先发制人」,然后透过「极限」、「边缘」政策动员己方与盟友支持,并测试对手底线。各国都感觉得到,这样意外风险极高。
虽然「对话」与「吓阻」确实是维持「护栏」的有用策略,但若是对话空洞,就只能算是为吓阻争取时间。对手知道对话是假,双方就会掉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恐惧的军备竞赛。武器化与集团化的复杂互赖、区域与全球军事优势的不均衡,加上各国内部激昂的对抗情绪,使首脑外交的回旋空间大为缩小。认为台、美大选前,台海不致发生武装冲突,恐怕过于乐观。
由于情势险峻,过去笔者也认为过于消极的「不统、不独、不武」台海策略,值得人们为先确保和平进行反思。马英九前总统提出不统、不独、不武,是一种战略保证,对接华府的「战略模糊」、「双重吓阻」与北京的「和平统一」。也就是用台北政治上不对法理现状做改动,换取美中和平竞赛中最大的自主空间。但是世界上没有永久的现状。除非衰弱至极,哪个行为者不想移花接木、移动护栏,把现状改得对自己有利?
台湾消极地声称不改动法理现状,不仅不再能使誓言「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大陆放心,也无法令担忧「权力转移」的美方满意。中国大陆固然可以漠视马前总统实践的宪法下「各表」一中,自信时间在「东升西降」一边;但中华民国具有的「中国特色」现状,已被建构得几乎面目全非,法理改变不是一句「没有路径」可以脱身。
美国固然仍明显在实施双重吓阻(吓阻犯台、维持一中政策),没有明白扬弃战略模糊,但中国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差距缩短,压缩长久以来美、日与西方集团在西太平洋的优势,使维持对华「三公报」信用的价值,已小于确保盟国对美国威望的信任。简言之,北京不相信台湾不以武谋独,美国不放心大陆不以武促统;不统与不独没有交集,大家又去加码军事,最后不武也难以维持。
既然不统、不独、不武在美中激烈竞争的新现状下,仅作为「战略保证」,效果已明显不足,是不是到了抛弃它的时刻?如果要降低1914年意外模式的机会,可以考虑把它进化为三者间有交集的动态均衡,而台湾应该在三方面都发挥主动性,以实际行动促进这一均衡:不在大陆于人类共同价值取得公认更好成绩前推动统合;不在两岸民意任何一方反对下改动宪政秩序;不参加第三方的军事冲突。不独不武有利于大陆继续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外部环境,不统不武受到目前多数域内国家欢迎;现阶段大家「在交集中竞争」,当然比仅是枕戈待旦更为有利。(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