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机器人助攻 瘫痪男走出新生

混合辅助动力下肢型外骨骼机器人具科幻感的外观,可借由读取体表肌讯号,得知大脑意图,机器就会提供力量带动关节活动,达到「脑动,脚就动」境界。(北医附医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年仅29岁的林先生,因脑中风紧急送医,虽抢救成功,但左侧陷入瘫痪,身心瞬间跌落谷底。北医团队启用新型动力式下肢助行器机器人,协助侦测男子状况,并辅助不足的肌力、稳定度,经短短3个月复健,男子从卧床恢复到可跑跳,甚至完成登山健行,「走」出全新人生里程。

北医附医院长邱仲峰表示,北医2012年率全国之先引进全自动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迄今逾百名病人借由机器人复健迈向新生。今年更全新引进动力式下肢助行器、混合辅助动力下肢型外骨骼机器人,并在11月正式成立全台首家拥有高中低阶复健机器人的多样性下肢机器人复健中心,让病人恢复得更快、更好。

29岁的林先生,今年初突然步态不稳、头晕且无法控制半边身体,诊断为急性左侧延脑梗塞,虽即时使用血栓溶解剂,但左侧肢体仍呈瘫痪的状态,无论是从病床上坐起、如厕或沐浴皆需旁人协助。

北医附医复健医学部副主任郑宪霖说,林先生一开始接受传统物理治疗,但因肌肉控制能力不足,纵使用拐杖,也无法完成完整的走路动作。复健团队评估后,林先生开始接受动力式下肢助行器辅助,经过25次训练辅以一般复健,经3个月后,已可自行完成走、跑、跳等动作,还能登山健行,也终于重回职场。

北医附医副院长暨复健医学部主任曾颂惠表示,北医附医引进的3种复健机器人,涵盖各阶段的步态训练需求。若完全无法控制下肢,可使用全自动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提供高重复性且精准的步态带动;若有初步步行能力,则可进行地面步行训练。

其中,混合辅助动力下肢型外骨骼机器人可读取体表肌讯号,得知大脑意图,只要想着「我要前进」,经由大脑下达指令带动机械的训练,机器就会带动关节活动,达到「脑动,脚就动」的境界。若病人已可自行做出膝盖弯曲、擡腿等动作,则可进入动力式下肢助行器的训练。

曾颂惠提醒民众,神经与骨骼肌肉损伤期的黄金恢复期为1年,及早让机器人复健介入,可以有效缩短行走训练时间约1至1个半月。虽然机器人复健效益高,但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负担连续的疗程,期盼未来可让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