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沾锅涂层做到创台股纪录 45万人抢当它股东

上品综合工业董事长侯嘉生。(摄影者:杨文财)

1间做不沾锅涂层材料——铁氟龙的公司,为什么能成为刷新台股11年纪录的「冻资王」?

12月下旬刚挂牌上市的上品综合工业,1间专做「塑胶之王」——氟素树脂(铁氟龙)加工的公司,今年前3季营收近27亿,其中逾7成都来自高科技产业,半导体龙头大厂几乎都是他们客户。尤其半导体近几年走入黄金多头,也让该公司水涨船高。股票申购期间,吸引近45万张申购单、冻资(编按:申购新股时冻结资金)近7百50亿元,创下11年来新高。

踏入上品位于彰滨的工厂,逾30多辆大型化学槽车陈列着,等着施作、交货。据了解,几间半导体大厂,已对他们下了上千辆槽车订单,产线已排满到2023年。现在台湾电子级化学品槽车内衬,每4台,就有3台出自他们内衬;产能与市占率,是全球第一大。

锅子内衬用的铁氟龙

竟成为半导体供应链要角

但,铁氟龙,最为人熟知的,是不沾锅涂层与保温瓶内衬,究竟如何跟半导体沾上边?

实际上,这种材质具有抗热、抗低温、抗沾黏、不与其他物质相容的特性,是许多科技产业如光电、半导体制程中,在运输与保存化学洗剂的关键材料;只要涉及化学品运输与保存的桶槽、管线,就需要铺上一层铁氟龙,以保持酸剂与化学剂的纯度。

目前全球专做半导体与化学应用市场的铁氟龙加工大厂,主要有日商与上品。相较日商多专注单一产品,上品能整合设计、生产到工程,提供系统性服务,让他们成为几家半导体厂供应链的固定班底。

「跟日本供应商相比,上品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客户的需求反应快速,而且能向上游原料端整合,」已与该公司合作15年的台积电供应商、侨力化工总经理林建玮说。

如今半导体产业已成为这间公司的命脉、且是他们被资本市场看好的理由,但当初上品跨足该领域,其实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铁氟龙的发展应用已约80年,但半导体等高科技市场,仅占铁氟龙整体应用的5%,不是1门「大」生意。

「对大型化工企业,要(做高阶应用市场所需)投注的人力资源、技术门槛高,但营收只有小小一点点;对小企业而言,不够财力、人力,做不到,所以我们竞争对手相对少,」上品董事长侯嘉生自我调侃,他们能长跑40年,一路从纺织业、石化,转向半导体,「是因为大企业看不上,小企业做不来,我们在『夹缝中』求存!」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道理人人都懂,但不是谁都能在夹缝中屹立不摇,还做到全球之冠。上品一路走来,靠的是「先闯再说」的精神。

凡事先闯再说

第一笔订单惨被列拒绝往来

40年前,台湾做铁氟龙的厂家不在少数,最大应用是纺织;他们最初也由此开始。但随着纺纱制程外移、没落,应用市场也转向石化业。

90年代,来自石化业的收入曾一度占这间公司的4成营收。原本只单纯接桶槽内衬生意的上品,有天发现:客户所有连接化学品的管线,也都要用到铁氟龙内衬!岂不是1笔新生意?

这个客户,就是全台最大石化业——台塑。当时此类管线都从国外进口,时程长,也无法因厂区所需立即做调整。在「试试看」的心态下,台塑向上品下了管线订单。

原本,侯嘉生与已故的创办人陈世禄,兴高采烈的以为接了第一笔4百万元的管线大单。没想到,却是1次惨摔!

「我们在那之前完全没有(制作管线)经验,所以第一次开模的模具就不正确,成品出来也就不对,」侯嘉生回忆,当时自己身为业务头,硬着头皮被叫去台塑办公室罚站,「客户真的气死了,因为规格不合,只好把旧的管线再装回去,我们从此被列为拒绝往来户。」

客户关系很重要,为何不测试好再去卖?侯嘉生说,当时陈世禄想的是球来就打,以战代练。「他说,没去做,怎么知道做不好?没练习,谁知道能够跑多快?」

「那1次跌跤虽然很痛,但我们因此痛下决心,把模具重新调校、重新再来,慢慢的把关系重新修补起来,」侯嘉生坦承,当时自己与创办人立场不同,但事隔多年再回头看,「它就是1个过程,让我们快速适应。」

这种不试不知本事的精神,逐渐成为这间公司的DNA,让他们一路从夹缝中求生存、突围至今。

靠冲劲把日商甩后头

用技术、信赖度打进半导体

上品踏入半导体产业10年,也是靠着「先闯再说」的超前部署。

该公司目前主要供应半导体客户的彰滨一厂,是早在20多年前,就在创办人主导下买地建厂,要全力专攻电子业与半导体,当时为了这件投资,耗尽等同公司当时所有的资产。但因当时公司规模小、董事会成员单纯,公司上下听令前任董事长号令。

「那个年代,全公司都不懂什么是半导体,但就买地盖下去,说要做电子业、半导体, 」侯嘉生说,当时的上品,就用原本桃园厂的获利,支撑新厂建厂,「几乎是有1块钱就投1块钱!」

而要打入半导体供应链,不只技术、投资要到位,还要有足以让客户信赖的「知名度」与「信赖圈」。「他们以前多是进口日本、欧美的,1个台湾厂商,谁认识?但当他的特化供应商关东鑫林、侨力、长春⋯⋯都用你的设备时,就会想说,那,可以让你试试看。」侯嘉生说。

这种冲法,逼着上品一路蛙跳式成长。为了满足好不容易接来的单、回应客户需求,他们也被逼着更加速的学习,研发、扩产速度更快,「研发人员占公司5%,在(铁氟龙)同业中,我们在人力和金钱上的投入最多。」侯嘉生说。

他们的冲劲,甚至把日本竞业都甩在后头。「他们很快,日商(指日本铁氟龙厂商)的扩产速度、回应客户与市场需求,也都没有办法这么快!」林建玮说。

而近3年遇上美中贸易战、全球对台湾半导体的需求扩增,也带动产业链对铁氟龙的需求。让当年这间公司的超前部署,刚好赶上此波大爆发。「全世界都在抢晶片,也都在抢铁氟龙啊,」1位不具名的资深投信经理形容,此时谁有足够产能,就有比别人先1步的优势。

如今公司规模已成长到620人,要再往上蛙跳式成长需要更多资源,一旦有差错,代价也更大。「所以我们选择在资本市场上累积更多资源,让未来聘雇人才更有优势,能更快前进海外,」侯嘉生解释,另一方面,在「冲」的同时,也开始透过董事会制衡、平衡风险。

随着台积电赴美日设厂,以及美国的半导体业建厂复兴热潮,这间公司想跟上此产业的下一波成长,就得有出海准备,这却也是挑战。因为大型桶槽的铁氟龙内衬,非规格化产品,都需人工施作,自动化比例偏低。「未来人才管理、建厂、找人,都不容易,这是我们要努力的,」侯嘉生坦言。

企业决策往往讲求理性的计算,但有时方向对了、信念俱足,或许,「闯」,将成为你与别人不一样的关键。

商业周刊17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