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得胜 首位政战出身国安局长

图为前国安局长蔡得胜。(本报资料照片)

复兴岗人的壮采和弦:政战风云路 卷二(时报出版)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1967年,住在澎湖西屿离岛的一位少年郎,甫从当地马公高中毕业,因父亲打鱼为生,家境困难,五位兄弟学业成绩都名列前茅,排行老大的他为能继续求学及减轻家中负担,毅然选择了投考军校,当接到北投复兴岗政战学校所寄发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揹起简单的行囊,带着家中勉强凑齐的一笔钱,搭上了马公往高雄的澎湖轮,奔向那个他坚信「反共复国」信念口号的政战学校而去。

个性沉稳内敛的蔡得胜,在17期众多出类拔萃的同学中,于学生时代却显得相当低调,在四年学生时期,他没有特别振翅高鸣,也少高歌鹰视,却只埋头苦读,低头作人,全心戮力于课业上的进修,他几乎很少踏出学校校门,甚至乐于帮同学留校代班值勤,这一切都只因为了省钱,因为只有如此,他方可攒下每月为数不多的生活费,权当他每年寒、暑假返回澎湖的交通费。

1971年政校17期毕业,蔡得胜因成绩优异留校担任区队长,一年后分发装甲一旅服务,因表现优异,荣获第十二届「国军政战楷模」,1974年9月再次应母校徵调返回母校担任队职干部,并考取政战学校政研所第9期硕士班,两年进修期间,他除政战研究组课程外,更随堂进修国际共党组、三民主义组所有课程,毕业时膺获该年班第1名荣誉,也因此奠定其尔后从事战略研析工作的坚实基础。

本一心想担任教职的他,却因1978年曾任宪兵司令及政校校长(第二任)的王永树中将担任国安局局长,掀起一段号称是国安局的「宪政时期」,王局长陆续拔擢具政战及宪兵背景的优秀干部进入局内任事,如他原在宪兵司令部任侍从官的张承铭,就跟着他一起进入国安局,后来在警总晋任少将;又如原在宪兵的17期田延平,也在1978年调任他的侍从官,后于上校任满转任高铁公共事务主管;而同年政校政治作战研究所第1名毕业的他,亦获时任国安局四处处长顾龙天将军(研究班1期)徵调至该处任职,并在此遇到他视为恩师的组长赵先运先生(本科班1期);从此,竟开启了他人生一段35年的不凡国安岁月,并且是该局从基层组员、研究委员、组长、副处长、处长、特派员、副局长、局长职衔的头一人,更是政战干部膺任此职的第一人。

因为国安局长久以来的局长、副局长等重要职位,几乎皆是官科毕业生,复兴岗子弟在国安局服务且担任过副局长以上职位的,也仅有8期的韩堃、14期的黄光勋,直到蔡得胜才荣膺局长之位,而继他之后,迄今也只有32期的陈进广再接任过中将副局长的职务而已。因国安局基于工作性质,各处室之间的工作区隔甚为严谨,能全盘暸解掌握局内任务的人,可说屈指可数;但当时四处的顾龙天,却能结合情报研判与学术专业,广邀民间相关对大陆、国际情势研究学者的一时之选,如王作荣、张京育、关中、郭华伦、张镇邦、陈明、熊玠、丘逢达、郑竹园、陈森文、邵玉铭等著名学者,到局里进行交流指导,树立国安局内部情报研判及战略分析的质量提升,可谓贡献甚钜。

蔡得胜自进入国安局,即在第四处专研于国家的战略情报研析,对于国际关系的诡谲多变与两岸事务的分歧骤变,可说观察入微,了然于胸,也就是这种专业的素养,让他一贯关注于他的本务,而不刻意去钻营终南捷径;谈到这点,他笑着打趣说道,他虽是他们期上最先占着可升少将的职缺,但似乎总缺临门一脚,直到他上校挂了14年,眼见升职无望,他才打了一纸退伍报告,明白告诉上级,既然这个少将职缺升不了,就不要浪费此职缺,不妨留予他人机会。

但这个退伍报告,倒真提醒了当时的殷宗文局长,为不让局内这位不可或缺的优秀专业人才流失,殷局长直接把他的将缺名单亲向当时的李登辉总统报告,结果他的名字才出现在国防部当年的荣升将官的名单上,让这位本是期上首位升上校、占少将缺的国安专员,终于搭上该期最后一位在肩上挂上星星的人员;蔡得胜说,也许是造物弄人,否则他可能早就提前转行朝企业界发展去了。(三之一;摘自《政战风云路 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