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巨婴”科捷智能
本文由【万点研究】原创
作者/天璇
编辑/陈默
科捷智能的科创板IPO目前比较受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其诸多的关联交易对其“独立性”的质疑。而在2022年等待登陆科创板的过程中,其下游主要行业之一物流所发生的风险巨变,也可能影响到科捷智能此次IPO的表现。
科捷智能主营业务为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提供,俗称智慧物流项目总承包。其主要产品包括智能输送系统,智慧分拣系统,智能仓储系统等成熟系统,以及一系列配套的设备。客户多为快递及线上零售企业。
智能分拣系统
虽然科捷智能在不断强调自身科技属性,但从一些财务指标来看,其市场议价能力并不强于同业,足以说明其持有的技术、专利可替代性非常强。而与关联方产生的大量关联交易,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迷惑性,让其对科捷智能的实际情况,产生误解。
原罪
科捷智能,前身为软控股份(SZ.002073)旗下科捷有限。在2017年,科捷有限被软控股份以7500万的估值出售给了龙进军、刘真国及邹振华三人。其中,龙进军时任软控股份副总裁,兼任软控股份财务总监。
出售当年曾有人指出,出售科捷智能是上市公司高管私自剥离公司资产的行为。而在科捷有限被出售后,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业绩也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大幅度增长。以本次IPO为例,当前科捷智能估值已经接近20亿。相比于五年前,足足增长了2600%。
事实上,在出售科捷有限后,软控股份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科捷智能2020年前五客户中,排名第二位的是赛轮轮胎,这家公司之前在报告期内从未出现过,而在2020年为科捷智能贡献了2亿的营收,占科捷智能总营收的23.24%。而赛轮轮胎的法人就是软控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袁仲雪。
也就说,从诞生开始,科捷智能则深知依靠“关联“”是一条能实现极速成长的捷径。关联交易的巨大金额,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利益,财务数据如注水般膨胀起来。
关联交易
与之关联的,不仅仅有软控股份。
2020年,顺丰控股增资科捷智能,双方形成了持股关系。截至目前,顺丰是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14.85%。在此之前,海尔日日顺通过增资的方式,获得了科捷智能8.51%的股份。在最近的报告期,海尔与顺丰经常位列前五大客户,构成了事实上的关联交易。
2018年-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7,044.30万元、45,904.56万元、87,247.17万元,而到2021年度1月-6月却只有25,983.16万元,相比上一年同期,出现降幅。
在2018年-2019年,科捷智能与顺丰、海尔发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89.23万元、8,068.63万元,占当年收入比例的4.01%和17.45%。直到2020年,两家持有公司股份后,关联交易金额出现了快速提升,涉及两家关联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286.14万元(2020年报告期)和20,016.91万元(2021年1月-6月期间)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54.87%和76.47%。
这种非正常的业务增长速度,为其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阴影。在重大合同披露一栏中,一共披露了39项重大合同,涉及两家关联单位的有24项,关联企业合同占比达60%。如此高比例的关联交易,势必会让投资者对其前景产生怀疑。
科捷智能股权结构图
如果把赛轮轮胎、海尔日日顺、以及顺丰同列为关联方进行计算,再加上被科捷能所掩盖的1.4亿来自顺丰的营业额后,科捷智能2020年关联交易比例高达80%。科捷智能的独立性确实存在问题。
诡异的业绩增长
正如前文所述,科捷智能的业绩巅峰发生在2020年。其最大变量是因为当年顺丰入股,为其带来了天量业绩。科捷智能对顺丰的销售额从2019年的9,966.63万元增加至2020年的39,709.79万元,足足多了3个亿。
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恶果,2020年,科捷对于顺丰的依存度达45%,此后不断增加,2021年1月-6月报告期内更是创纪录般的73%。也就是说,在2021年上半年,科捷智能7成业绩来自顺丰。
而在顺丰的年报中,我们还发现了诡异的一幕。根据顺丰2020年报显示,顺丰在2020年一共向科捷智能及其子公司采购了54,350.72万元的物资。但是在科捷智能的IPO中2020年向顺丰销售金额却只有39,709.79万元,差额高达13,640.93万元。于此同时,在应收、应付账款一项,双方数据也出现了巨额偏差。根据科捷智能的IPO招股书显示,2020年应收账款项目中顺丰一栏为11,612.32万元,而在顺丰2020年年报中,其他应付款项目中,科捷智能及其子公司一栏金额为21,677.98万元。两项比较,差额达1亿元。正好与前文提到的,业绩差额相对应。
在过往IPO中,为了获得更大的估值,关联方往往会虚报业务收入,而像科捷智能这种反向降低顺丰业务份额,实属罕见。我们推测,很可能是因为顺丰做为关联方在其主营业务中占比过大,为确保上市进程,而不得不通过削减业绩的方式,来降低顺丰的关联度。如果按照顺丰年报的金额来进行计算,2020年度,科捷智能55%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于顺丰而非年报中所提到的45%。
而且,发行人所涉及的业务对客户而言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其订单金额高、使用周期长,一旦建设完成至少会使用10-20年。这期间客户只会进行部分零件的替换与升级,很难进行重复建设和二次采购。虽然目前智能仓库业务增速较快,到顶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客户们一旦完成全部仓库建设,科捷智能的业务就会面临非常快速的下降。再叠加单一客户带来的巨大风险,科捷智能的发展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科技含量不足
做为一家科创版企业,科技含量,向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然而遗憾地是,科捷智能在这个方面与其他同行相比,并没有取得更大的优势。在智能仓储行业中,前沿技术往往来自于射频芯片、光导系统。而科捷智能的研发方向更偏向与应用领域。与其他同行重叠度较高,难以形成技术差异。
与此同时,科捷智能的专利在时间分布上呈现一出了令人费解的诡异性。在其105项专利中,仅仅只有9项是其2018年之前申报的。也就是说,从2012年-2017年近五年内,其专利申请仅为个位数,而从2018年开始,截止到2021年,一共申请了96项目专利,折算下来一年20多项。相当于之前总和的两倍还多。这种短期内密集的进行专利申请,有相当大的概率是为了上市而进行的业绩美化。
而且在其专利申请中,并没有看到射频芯片、光导以及其他业内顶级技术的身影。而其官网指出,科捷智能的明星产品为:堆垛机、交差带分拣机、输送系统。这三项设备,目前国内竞争者极多。由此可见,科捷智能的技术比较下沉,贴近于业务一线,但科技含量略显不足。
科技含量不足,还可以从财务数据中发现。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科技含量越高的产品,可替代性越低,其议价能力也就越高,往往会在净利润上有所体现。2018年-2021年1月-6月报告期内,科捷智能净利润为:4.29%、2.75%、6.98%、-3.53%。其净利润低于同业平均水平,而且在2021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由此可以窥视,科捷智能的技术能力并不能让其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益,也侧面印证了上文提到的,技术水平低,可替代性强。
综上,科捷智能利润微薄且业绩增长多来自关联方,公司独立性存疑。这几年,因为顺丰业务增加带来了智能仓储需求,带动了其业务快速增长。然而在上市之后,这种增速能发保持,投资者权益能否得到维护,都需要打一个问号。如果科捷智能不能尽快开拓其他客户渠道,其企业发展,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上市即巅峰,或将重演。
本文由万点原创。如需转载、内容合作请联系
倚靠伊利十年,新巨丰的得与失
先正达:3000亿估值背后,农业巨舰的危与机
坐上“太阳能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