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这么多书 都读过吗?能读得完吗?

虽然是藏书病但没关系(允晨文化)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老是有人问藏书家,藏这么多书,都读过吗?能读得完吗?这两个蠢问题要分成两个时态理解,「读过吗」是过去式,「读得完吗」是未来式。逝者已矣,来者可追。过去心不可得,那么,未来心就可得吗?先不论「读过吗」,如果藏书家突然想不开,打算将家中藏书全部读过一遍,这是可行的吗?他发疯了吗?

这辈子还能读多少书?先算算还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且可以读。

内政部公布《一一一年简易生命表》,台北市民平均寿命八三点七五岁。现代医学发达,营养充裕,若运气好,无意外或歹事操烦的话,宽估些或许能吃到八十五岁,再乐观估计当时身体状况堪用,则我尚有三十年光阴可用(不必推算我现在几岁)。

想读书,有两个先决条件,一要眼睛好,一要脑袋好。眼睛好才能读到字,眼睛不好什么都别提。得了青光眼、白内障、失明就玩完了。脑袋好才能读进字,让文字进入脑内重现、理解、运作、记忆,才能让心灵满足,获得读书的效果。但是光眼、脑仍不够,还必须身体康健,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没有病痛折磨,得以安心静坐静躺,方能读得下书。否则成天这里痛那里痛,坐着头晕,躺着腰疼,哪还有闲情逸致读书?

假设眼睛好、脑袋好,一路好到蒙主宠召那天,那么余生读书岁月就不打折,扎扎实实以三十年计。

三十年等于一万零九百五十天。读一本书要几天?视厚薄难易而定。一小时、半天、一天到一个月都有可能。漫画可以一天数本。学术书或许要苦读数月。假设人生后段处于退休状态不必上班,不被俗务所累,读书时间多又快,平均抓三天一本吧,那么一万零九百五十除以三得三千六百五十本。

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顶多也就只能再读完三千六百五十本!我的藏书量至少五千本,上看七千本,早已超过此数,现有藏书已足够我读到八十五岁,甚至读到一百岁也绰绰有余。但是,这个算法并没有计入从现在起买进的书。近年买书较节制,以一个月十本的速度保守估计,一年买一百二十本,未来三十年预计买进三千六百本,那不就刚好等于前面算的离世之前阅读量!然而从现在起到离世为止,若说再也不买书,绝对不可能,不如立刻把我收走算了。这边读完一本、那边买进一本,一本抵一本,满屋子书永远读不完。

暂时搁置书籍生生不息现象,纯粹只考虑「三天读完一本书」这件事吧,这可不轻松容易。如果阅读过程偷一点懒,可能一本拖到四天、五天才读毕;或者遇到难消化的古典文学、历史、哲学书或者厚达四五六七百页的书,恐要花两三四周才能读完;或者逢元旦、春节、春假、端午、中秋、圣诞、连假出国旅行,忙着玩,无心读书;或者为了追美剧、日剧、韩剧,守在电视机旁,把书本丢一边;种种耽搁,状况连连,「三天一本」必定无法达标。

即使作得到「三天读完一本书」,但我们不是只读一本,也不是只读十本、一百本,而是三千六百五十本!读书这件难事要连续作三千六百五十次,长达三十年持续不断,太不容易,太残忍了。即使学生时期小鲜肉的我也没这种体力。壮年时期身为工程社畜的我也没这般耐力。中年心智成熟的我也没这个毅力。说真的,我如果具备如此坚忍不拔、坚苦卓绝的体力、耐力、毅力,三十年如一日,我早就是大企业CEO总裁,我就是郭董,也不会在这里打字写废文。三千六百五十本打一折若能读完三百六十五本,也值得念一声「阿弥陀佛」了。

「藏这么多书,都读过吗?能读得完吗?」这问题就卡在「书只能以阅读来对待」的迷思。而且是「只要拥有一本书就一定要读完它」的迷思。问的人明显不懂书,也不懂人对于书,亦有珍藏、收集、封存、观赏(视觉)、抚摸(触觉)、闻嗅(嗅觉)的相处方式。

有些书只要看过目录就好,有些只要读完几页或几章即可。有些是工具性质,拿来查资料用。有些不需要读得太认真,只是和其他书配对用。像《荡寇志》就是要配《水浒传》。《反三国演义》就是配《三国演义》。《西游真诠》就是配《西游记》。有些书因装帧优美,有些书因古老稀有,应妥善保存,收进防潮箱、保险箱,不见得要打开详读,甚至亦不必读以免纸张受损。有些书,买它只因为作者长得可爱或者作者是我好友而已。有些书,例如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董桥先生著作精装本,光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或排成一列,或堆积一叠,就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占据那个空间,它就成为宇宙特殊的一隅。下次如果还有人向各位藏书家问这种蠢问题,不必正面回答,不必浪费口舌,请把我这篇文章发给对方看。

真要回答,我的答案也简单:「书呢,大多没读过,这辈子也读不完啦。」正面直拳迎击绝不退缩含糊。没空多费唇舌,我还赶着去买书呢。(摘自《虽然是藏书病但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