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声嘶力竭无人理会,如今手指敲桌震慑全场!中国哪里不一样了

2023年11月22日,在联大会议上,联合国妇女署、儿童基金会以及人口基金会三大机构负责人同时发起呼吁,希望世界各国对加沙地带的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采取保护措施。

而就在这三大机构负责人发言刚刚结束之际,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尔丹突然情绪激动,并立即对联合国妇女署发起了攻击:你们太无耻了……

就在埃尔丹准备继续大放厥词之际,一阵轻微的“咚咚”声从主席台上传来。中国代表张军缓缓抬起手,敲了两下桌子,打断了埃尔丹的发言:“请注意言辞,保持尊重。”

原本咄咄逼人的埃尔丹瞬间收敛怒气,戴上耳机,认真聆听中国代表的发言,场内一片安静。

这短短的几秒钟,仿佛让时间倒流,回到了1919年的巴黎和会。彼时的中国代表顾维钧,面对西方列强的冷漠与傲慢,只能苦苦争取发言的机会,声嘶力竭地呼吁国际正义,却无人理会。百年之后,中国代表只是轻轻敲响桌面,便能震慑全场。

这一前一后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思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曾经被忽视的声音,如何在今天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外交背后的真正支撑又是什么?

从“声嘶力竭”到敲桌震慑:中国百年外交的巨变

1919年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怀揣着国人的殷切期盼,出席了巴黎和会,试图为山东问题讨回公道。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面对西方列强在山东问题上的不公处理,中国国内的民众激愤异常,街头巷尾遍布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呼声。

可当巴黎和会上讨论山东问题时,中国代表却连发言的资格都没有。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呼声充耳不闻,顾维钧只能通过各种迂回的方式,试图争取美国的支持,最终才勉强获得了一些谈判机会。

彼时的中国如同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虽然在国际会议上发出了声音,却始终无法改变被忽视的命运。顾维钧的努力虽为中国赢得了一些微弱的外交成果,但整个国家依然处于极度弱势的境地。

或许当时的顾维钧想不到,半个世纪之后,中国不仅重返联合国,而且还成为了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而当时的国人更想不到,百年之后的中国,仅仅靠轻敲桌面,便能震慑全场。

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意识到,要想在国际事务中拥有话语权,要想在全世界对话中站稳脚跟,不能寄托于西方国家的施舍,而是要实现自身的强大。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崭露头角,更是成为了亚非拉国家的坚定支持者。

1971年10月25日,中国终于通过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而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之后,中国也一直牢记着大国担当,为了避免百年前巴黎和会上的屈辱重演,中国更是给外交赋予了强有力的支撑。

联合国的“中国时刻”,中华民族努力了半个多世纪

2023年11月22日的联大会议上,以色列代表在会上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甚至攻击联合国女性署,在局势愈发紧张之际,作为轮值主席国的中国代表立即敲了敲桌子,要求以色列代表注意言辞,保持尊重。

中国代表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瞬间扭转了局面。以色列代表随即改变态度戴上耳机,认真的听取中国代表的发言。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俄乌冲突一周年的联合国会议上。当乌克兰提出为其士兵和民众默哀时,许多国家代表犹豫不决,而中国代表稳坐未动,其他国家也效仿中国的行为。

而随后当俄罗斯提出为所有战争受害者默哀时,中国代表率先起身,紧接着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代表也纷纷起立。

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时刻,足以证明中国已经从以往的“声嘶力竭”,逐步走向了今天的“敲桌定局”,中国的发言不再需要通过提高声调来获取认同,可殊不知,在这翻天覆地的改变背后,是全体中国人半个多世纪的砥砺前行。

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获得,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提升,更离不开中国军事实力的震慑。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网络,还具备着全球最大的消费能力。而在强大经济实力的背后,中国军事实力的日新月异,更是让中国外交人员在国际上底气十足。

1964年10月16日,第一枚核武器试爆成功之后,中国再未遭受过核威胁。

2024年5月1日,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完成首次试航之后,台湾海峡往日的“喧嚣”瞬间噤声。

而9月25日,当火箭军成功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并准确落入预定海域之后,一向炒作“中国威胁论”的美国一反常态,非但没有谴责和质问,反而赞扬中国发射洲际导弹的提前告知是一件好事。

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日新月异的军事实力,都足以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供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不过跟其他靠强大而在国际上为所欲为的国家不同,中国从屈辱和战火中走来,更能对落后挨打的经历感同身受,所以在维护世界和平之时,中国始终保持着公平公正的态度, 而事实也证明,中国声音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或许这就是国家强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