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收摊的老纸厂 抓住减塑商机靠1个低碳杯翻身

差点收摊的老纸厂 拚5年靠一个低碳杯翻身(取自华纸官网)

当市场趋势告诉你,你所属的产业,即将如夕阳西下,你会认赔杀出,想办法把公司收了;还是,你会放手一搏,另辟生路?

中华纸浆,这家成立近一甲子的老造纸厂,选择了后者。他们花了5年全力研发不含任何塑胶的食安级用纸、投注至少30亿元做组织与产品改造、连续2年亏损,终于,在去年转亏为盈。

但,故事的一开始,他们差点要走向第一条路。

「我接任(董事长)第一天,就告诉董事会,这事业应该收掉了,」现任华纸董事长黄鲲雄在2013年6月接任现职时,走访美国造纸业,探勘产业前景,最后归纳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产能过剩、太拥挤的红海市场。

3C普及,用纸需求降

董座想收摊,老员工不想撤

因为少子化、3C产品出现,让当时以文化用纸为主要业务的华纸营收迅速下滑,外加纸浆进口零关税,导致华纸毛利也下降。以台湾文化用纸产量为例,从2011年至2020年间,销售量节节败退,从69万公吨,落至37万6千公吨,近乎腰斩。

没想到,黄鲲雄走访国际市场做出的专业建议,却在董事会上被大股东何寿川打了回票,对方认为事业可以继续做。

隔天,黄鲲雄立刻杀到华纸花莲厂,召集主管与谈,也得到一样的答案;他半信半疑,以为是主管们不想变动,接着他再到台东厂、高雄久堂厂,改与基层员工座谈,答案依旧,「我发现员工对这产业仍然充满热情,大家都不肯撤退,我只好改变我自己,去了解这产业出路。」

只是,当时的路在哪里,他们还不知道。

但在过渡时期,他们找到暂时的解方——标签纸,包括手机、3C产品、酒标等各式产品的标签,成了华纸弥补文化用纸营收缺口的来源,同时支撑着其他各种特殊纸类产品摸索新路,「我们还有专门给光电面板用的丰光纸、医疗用纸、热升华转印纸,发展各种特殊纸类⋯⋯,」华纸特纸部业务处经理简幸玲说。

即便华纸在竞争者众的标签纸市场中,已做到产能、市占全球前3大,但旗下所属的3个纸厂,仍有2个在亏损中。

直到2015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当全球都在谈没有完善塑胶回收系统、塑胶品过剩所造成的环境与碳排问题时,造纸产业反倒从中见到曙光。

赔钱还要买新厂

愿景+谨慎战略说服股东

「以纸代塑」,全力冲刺开发不含任何塑胶的食安级用纸,这是华纸当时确立的突围之路。

但,这代表公司要调配资源在新品开发,并从旧有的产品结构中转型。甚至,要说服董事会与股东们,为新技术、新设备埋单投资。

当时,台湾并没有快速接轨上欧洲减塑低碳趋势;相关的商机,可以在欧美市场嗅到,但在台湾还看不见明显的蛛丝马迹。当时欧美众多品牌通路,选择以纸替代塑胶外包装,但是鲜少有人把可以完全回收的食品用纸做为主要生产项目,因为规范严、认证时间长、门槛高。

然而,门槛高,也成为了华纸决定力攻它的原因。因为,一旦你成功跨入,原本的高门槛,也可能成为抵御竞争者的护城河。

只是,这个成本并不低。

为了打造这个产品产线,华纸斥资20亿买下观音厂;同一时间,原本的花莲、台东、久堂厂,也要做量产测试,因为量够多,才能测出瑕疵。

「光是一天一条线停机(编按:指停掉原本的产品线)做测试的损失,是2百万元,如果1年20次,就是4千万元⋯⋯,这只是1条线,我们是3个厂同时在生产不同厚薄度的纸杯,」黄鲲雄掐指计算。

单单测试1个非塑食安级纸杯是否可以成功上市,他们就花了5年的时间;投资新厂、创设研发中心,更让公司的负债比率,从2012年的29%,攀升到48%。

「大股东虽然说不管,但看到数字还是会紧张啊;财务长也是一直来问,这产品什么时候会好?」他自嘲,每年股东会上,他都要深深的跟股东们弯腰一鞠躬,感谢股东们的体谅与包容。

这是企业转型变革时,最大的难题:既要面对茫茫前路,找出让公司转型的杀手级商模或产品,同一时间,还得说服利益相关人等,耐心挨过财务的黑暗期。

研究变革管理的大师、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科特(John Kotter)指出,变革8步骤中,其中之一重点,就是要「制定并提出愿景与战略性计划」。因为,愿景与战略计划,同等重要。

首先,华纸决定力攻非塑食安用纸,是经过一套谨慎的「新产品开发流程(NPI)」制度,有系统的评估员工们提出的一箩筐「新点子」后,去芜存菁归纳出的战略计划。

所谓新品开发流程,就是企业透过资源盘点、市场调查、聆听顾客需求等方法,发想新点子,进而去评估它的市场潜力,途中设定检查指标,做资源轻重的配置。

以华纸为例,零碳、减塑,是愿景,也是市场趋势,商机无穷,但在此大方向下,公司要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集中火力开发战略性新品?

这背后,需要的是团队盘点资源,做出取舍与收敛。

「比如热升华转印纸(环保染印)、光电、皮革用纸,我们原本也自己生产,后来转作代理,因为他们的量太小,我们自己生产不符合经济效益,不如与其他人合作,」黄鲲雄解释。

而确认要力攻非塑食安级用纸,他们也以「R-W-W原则」再三自问与确认:「这是真实存在(Real)的市场与可生产的产品吗?」「我们能赢(Win)吗?」「这个值得(Worth)做吗?具有战略意义吗?」

资讯透明化,形塑纪律

促使员工全员参与和监督

在愿景与战略计划后,是有纪律的执行。因而,谨守财务红线,并让所有资讯透明化,是重点。

「其实股东不怕你变坏,而是怕你掩饰;变坏,他随时可以卖掉股票,但你掩饰,他根本不知道是好是坏!」黄鲲雄认为,促成透明化的基础工程,是打造团队的「数位神经」。

走进华纸总部,墙上10几面的看板,员工来去,随时看得到所有数据,记录着工厂排水数据、送货收款、交货是否如期等。

「1家企业在做改变时,不是无限上纲的,纪律是很重要的,所以数位化很重要,资讯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得见,」他说,下一步,公司要打造的是即时碳排量的数据看板。

而透明化的好处,一是全员监督,另一个是促使全体员工共同参与。

当员工可以监督,有参与权,就会有感,愿意一起投入;组织再透过教育训练,让这些透明的数据产生意义与工作连结,「随便问1个同事,1吨的纸可以固多少碳?1.4吨碳,每个人都答得出来!」简幸玲说。

固碳,未来也是华纸重要的资产。目前他们在两岸造林面积达3万公顷,位在广东的林地,是全中国第一个取得国际最具权威、FSC森林认证的林地。

造纸产业曾被视为全球最耗能耗水的污染产业之一,但如今,减碳这趋势,正推着1家不服输的老造纸公司全力转型,从夕阳等到曙光。

商业周刊1784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