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已建14个产业链联盟,专家建言“链主”要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

作为一项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产业链联盟正成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6月5日下午于浙江温州举办的"瓯江论道·新质生产力"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会议上,《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对外发布,为区域产业创新与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报告》介绍,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按照《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建设规范指导意见》要求,已先后组建了14个产业链联盟,包括:长三角超导产业链联盟、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联盟、长三角绿色交通产业链联盟、长三角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智慧零售服务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智慧城市和全程能效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数字健康产业链联盟、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长三角光电缆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数字技术应用服务产业链联盟、长三角透明商业生态产业链联盟、长三角数据驱动创新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等。

《报告》称,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在组织形式、龙头带动、创新协作、多跨协同、运行机制、融合程度、产业激励、强链补链、核心技术和新质生长等10个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特点和优势。

龙头带动方面,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均由联盟成员中的龙头企业发起,以龙头企业的实力和影响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单位发展。比如,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由长三角产业链联盟联席主席单位、科大讯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牵头发起;长三角智慧零售产业链联盟由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副主席单位、红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江牵头发起等。

核心技术方面,长三角产业链联盟聚焦"卡脖子"核心技术,比如,长三角超导产业链联盟,联合攻克5公里超导电缆示范段项目,技术全球领先;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借助星火大模型能力研发"羚机一动",探索产业链供需对接新路径等。

在新质生长方面,14个长三角产业链联盟中有10个围绕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链联盟展开,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智慧零售服务、智慧城市和全程能效、数字健康、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这将进一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快速落地。

《报告》称,长三角产业链联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包括:创新活力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创新成果转化率等有待提高;协同动力有待加强,协同机制、信息共享等机制有待完善;融合潜力有待加强,跨行业、跨地区的融合不够深入,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对接不够紧密等。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报告》表示,要加强协同动力,完善协同机制,促进信息共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互通,提高协同效率;要挖掘融合潜力,推动跨行业融合,鼓励不同行业的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产业链的跨界融合等。

"由龙头企业牵头作为链主,一方面可以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链主通过发挥自身技术、资优势,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速发展,共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智团告诉第一财经,产业链越坚韧,其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就越强,抵御断链、缺链等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邓智团建议,第一,作为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发展的核心,链主需要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包括与产业链企业共享关键技术的研发思路、向产业链企业开放业务与运营数据等,帮助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第二,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可针对具有共性的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并在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的牵头下,参与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畅通产业链区域协同与发展。第三,长三角产业链联盟还应重视产业链治理机制,以此来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商业化应用场景的挖掘、信用评级与市场准入名单的制定等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