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副院长王伟一行到中国科学院与刘嘉麒院士交流

1月25日,科转基地负责人、天工智研常务副院长王伟,正处级工程师李明平等一行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就玄武岩纤维项目产业布局及开展情况进行了交流座谈。玄武岩纤维材料制造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凝聚了新型材料研发生产的核心技术,代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研究院为平台,抓好对玄武岩的研究、应用、开发,大力发展以玄武岩纤维新材料及制品、新型复合材料制品、先进功能复合材料制品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建设玄武岩纤维上下游产业链。下一步,玄武岩纤维产业项目工作组将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有力落实,尽快推动产业化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玄武岩纤维,是将天然玄武岩高温熔融拉制而成的纤维,是一种无机高性能纤维,具有强度高、耐高低温、耐腐蚀、电绝缘、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可用作增强材料、摩擦材料、隔热材料、过滤材料等,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子、汽车、船舶、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被列为我国四大高性能纤维之一。现阶段,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国。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201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连续玄武岩纤维列入重点发展的高性能纤维材料。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玄武岩纤维布被列为关键战略材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

管道强度提升50倍、汽车部件重量减轻20%,无垠太空,航天器增强部件适应辐射、高低温等环境;蔚蓝海面,生态养殖蚝排助农增收,海洋网箱可抗12级台风;大漠戈壁,风力发电机叶片、光伏支架使用时间长、更耐用;城市乡村,建筑复合筋、电缆保护层步入日常生活,玄武岩纤维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国玄武岩纤维专利申请量、产量在全球占比均超六成。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在我国起步不算早:本世纪初,我国建成第一座单体炉纺丝装置,之后开始走向产业化,比国外晚了约20年。2023年,我国玄武岩纤维产量约3万吨,占世界产量的75%左右,出口量达9000吨,自2016年起,出口量连年居世界前列。这背后,是各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积极实践。做大做强玄武岩纤维产业,四川率先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印发支持产业发展的系列指导性文件。目前,四川已初步形成从原丝、复合材料到应用产品的玄武岩纤维全产业链。

天工智研报告分析认为尽管玄武岩纤维产品种类繁多,但多而不强,不少企业仍扎堆在建筑和交通运输领域竞争,导致应用场景同质化,附加值不高。有些企业则力争突围,用新产品塑造新优势。做强玄武岩纤维产业,根本在创新。截至2023年9月,全球玄武岩纤维专利数(含申请)1.3万余件,我国8600余件,占比66%;全球玄武岩纤维授权专利数逾1万件,我国3800余件,占比37%。

2023年,全球玄武岩纤维市场规模约为14.9亿元;预计2023-2029年,全球玄武岩纤维市场将继续以6.2%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全球玄武岩纤维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需求持续攀升,我国作为最大生产国,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提质增效成为必然趋势,先进的新型生产工艺开发受到重视,我国玄武岩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