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境保育区成果公开 公民科学家的生态监测新发现

基隆市政府获海保署补助,举行「潮境保育区生态监测与基隆海洋公民科学家培训计划」,结合在地居民与公民科学家,观察并纪录保育区内的生态及物种。(基隆市政府提供/张志康基隆传真)

基隆市政府27日举办「望海巷潮境保育区生态监测与基隆海洋公民科学家培训计划」成果发表会,会中除邀请公民科学家分享潮境保育区的观察成果及珍稀生物纪录外,也结合在地居民、渔村文化与海洋生态保育,进行渔村及潮间带导览,宣导海洋保护区的重要性。

产业发展处副处长蔡馥咛表示,这次的成果展中,展示了基隆在海洋保育方面的努力成效。透过公民科学家的镜头,在潮境保育区内发现了罕见的「肾形真叶珊瑚」、「矛形岩瓷蟹」和「直额扫帚虾」等生物的踪迹,也凸显出公民科学家在生态监测中的贡献与重要性。蔡馥咛说,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加入海洋公民科学家行列,这些影像纪录将成为海洋保育意识成长的种子,让台湾的海洋逐步茁壮。

透过公民科学家的纪录,在潮境保育区发现了肾型真叶珊瑚、矛形岩瓷蟹等罕见物种。(基隆市政府提供/张志康基隆传真)

透过公民科学家的纪录,在潮境保育区发现了肾型真叶珊瑚、矛形岩瓷蟹等罕见物种。(基隆市政府提供/张志康基隆传真)

今年的「基隆市海洋保护区经营及管理维护计划」获得海委会海保署补助进行,延续往年持续累积潮境保育区生态数据,并扩充公民科学家培训营活动。培训营活动涵盖保育区及邻近和平岛公园,并新增夜间潮间带场次,共举办8场次,有119位基隆海洋公民科学家参与。

培训课程中,除教授海洋生物与栖地保护知识外,更鼓励公民科学家将影像上传至海保署「iOcean」海洋生物目击回报系统,为台湾的生物资料库贡献数据。

参与的公民科学家表示,今年明显感受到潮境珊瑚种类增多,且过去水下拍摄照片多仅供个人收藏欣赏,今年参加培训时,得知可以将纪录的物种上传至资料库,使自己的影像成为研究资料的一部分,感觉相当有意义。

今年基隆市政府启动潮境2.0方案,划定核心区与永续利用区,进行分区管理,包含「总量管制」、「证照限制」、「开放期间」及调整「海菜采捕申请方式」等,使保育管理迈入新的里程碑。

产业发展处海洋及农渔发展科长许又今表示,潮境保育区将自11月1日起转为休养期,预计至明年4月1日重新开放,希望民众能够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海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