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美国大萧条,90年代中国4500万国企职工下岗,怎么挺过来的?

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4500万国企职工下岗,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最终中国在这样一蹶不振也不奇怪的状况下挺了过来,堪称奇迹的复苏。美国人想不通:如果是自己国家出现4500万规模的下岗潮,可能早就毁灭了,中国这是怎么做到的?

当年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下岗潮?国家对此做了哪些补救措施?失业过于严重时会怎样影响国家的运转?

曾经的工人们站在废弃的厂房前 来源:电影《钢的琴》

为何会出现下岗潮?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投资等各个方面。

尽管这一体制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之前由于缺乏市场机制,资源分配常常不能根据供需关系进行,导致大量资源浪费。比如,在农业生产中,政府规定种植什么作物和种植多少,这种方式导致了一些地方粮食过剩,而另一些地方则短缺。

本应起到带头作用的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效率低下。这些企业通常依赖政府拨款和计划指标,无需关注市场需求和自身效益,导致技术和管理水平滞后。

终于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引入市场机制,增强经济活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改革措施,从农村到城市,全面推进经济转型。

在农村,政府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终于可以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增加,农村经济也逐步发展,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改善。

在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推动对外贸易。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为全国经济发展探索了新路。

政府推动国有企业改制,增强企业自主权。通过试点推行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造,逐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开始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社会现象——下岗潮,这个现象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提高效率,许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导致大量职工下岗。

由于当时我们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建立负担巨大的社会保障系统,许多被裁员工难以接受下岗并失去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这种情况迫使大量失业工人进入非正规部门工作,以维持生计。

街头小贩、临时工、私人企业的低薪岗位成为他们新的生活来源。下岗不仅意味着失去工作,更意味着对未来的深深不安和对生活质量的巨大打击。

1998年,一位下岗工人在南昌路边等生意

国家的补救措施起到作用了吗?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迅速采取了多项措施以缓解社会压力。

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颁布,使失业保险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到2003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0373万人。

一年内,全国为742万失业人员提供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让无数家庭在艰难时刻得以喘息。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还在逐年增加,1998年至2003年间,从不足100亿元增加到249亿元,支出200亿元,滚存结余304亿元。

为了确保社会的稳定,政府更是拿出了前所未有的魄力,提出了“两个确保”政策。一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二是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具体来说就是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三年的基本生活费;如果三年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还可以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最长领取时间达两年。

即便是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也可以申请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这次的下岗潮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国家早已预计到的经济转型阵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早早制定了详尽的帮扶政策,使得问题没有大规模显现。

其实失业问题对一个国家的运转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大萧条时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失业对国家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

1933年的美国,失业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5%。这意味着每四个劳动力中就有一个失业。失业率的急剧上升直接导致了经济的严重衰退。从1929年至1933年,美国的实际GDP下降了约30%,经济活动几乎陷入停滞。

这个时期,企业纷纷倒闭,投资和消费大幅减少,经济环境变得异常恶劣。连锁反应就是大量储户失去了存款,导致了大约有9,000家银行倒闭,金融系统也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人们失去了对银行的信任,银行挤兑频频发生,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整个国家经济如同风雨飘摇的船只,随时可能倾覆。

由于失业,大量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日常生活变得极其艰难。到1933年,约有50%的美国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家庭不得不依赖政府救济和慈善组织的帮助来维持生计。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加,社会问题也开始浮现。

1930年代初,美国的财产犯罪率比1920年代增加了约20%,经济困境导致盗窃和抢劫等财产犯罪频发,社会治安问题愈发严峻。

为了应对大规模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最著名的便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政府干预,恢复经济、增加就业和改善社会福利。

例如公共工程管理局(PWA)在1933年至1939年间花费约65亿美元,完成了34,000多个公共工程项目。另一个重要项目,民间资源保护团(CCC),在1933年至1942年间雇佣了超过300万人参与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1920年代,美国银行业快速扩张,许多银行涉足高风险的证券投资和投机活动。银行的高杠杆率和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9年股市崩盘是大萧条的导火索。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通过了《玻璃-斯蒂格尔法案》,政府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FDIC的建立意味着储户在银行破产时能够得到赔偿,从而避免了银行挤兑和进一步的金融混乱。

到1934年底,FDIC已为超过5,000家银行提供保险,极大地增强了公众的信心。

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虽然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却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不得不走的重要一步,否则就不会有中国GDP高居第二的时刻!

进一步来说的话就是是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做出的牺牲,才是改革成功的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