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开放合作才是全球人工智能的未来

来源:环球时报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于7月4日在上海开幕。从2018年算起,7年间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各类应用层出不穷,连大会名字也增加了“全球治理”,而不变的是中国面向世界、共建共享的合作精神。

今年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议。联合国呼吁,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倡导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商业环境,实现包容普惠、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确然给人类社会发展创造机遇,但同样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数字鸿沟加速扩大,国际合作就成了抹平人工智能发展差距的最佳选择。

早在2023年10月,中国政府在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就明确表示,要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前,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也获得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继续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国家主权”“智能向善”“平等互利”“公平性和非歧视性”等理念原则,以实际行动“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中国与联合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同美国的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5月23日,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通过提案,对人工智能模型实施出口管制,干涉业界对普及技术、扩大研发规模意义重大的开源传统,意在“保护美国人工智能及其他支持技术免受外国对手的利用”;更早之前,美国升级针对中国人工智能(AI)芯片和相关工具出口管制的措施,并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而对于赴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美国则采取“小黑屋”、恐吓盘问等手段,不遗余力地阻挠正常的学术交流,希望以此将他们吓退。美国如此赌博式、“冷战”式地投入,核心原因在于希望人工智能成为延续其科技霸权的法宝。事实证明,美国政府大搞破坏,只会破坏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让人工智能在学术、开源、社区等领域从紧密合作走向“脱钩”。

虽然人工智能让美国政客的“中国恐惧症”病情加重,但好在技术发展自有其规律,一国政策的掣肘无法真正破坏世界人工智能大发展的趋势。今年以来,随着更先进的GPT-4问世、美国政府限制高性能GPU芯片对华出口,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被美国甩开令不少人担心。但中国AI科研人员用实际行动与成果予以回应:联合国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聊天机器人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是排名第二位的美国的6倍,且涵盖了从出版、文档管理到自动驾驶等各个领域。即使OpenAI未按常规公布GPT-4的实现细节,大模型技术的神秘面纱依然被业界揭开,主要开发技术被迅速普及。如今,国产大模型能够对标ChatGPT已只是及格门槛,GPT-4水平的国产大模型正不断增加。另一边,在文生视频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效果堪比Sora的AI应用,在全世界受到用户喜爱。而中国企业分享的开源模型,已成为全球互联网人工智能社区Hugging Face的开源大模型榜单上的常客,越南等多国的开发者借此迅速地二次开发出了本国语言的大模型,有效推动了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的交流和普及。这一切都证明了,美国对华AI科研设限的举措效果有限,而世界人民对用技术交流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无可阻挡的。

在主动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切割的同时,美国内部狂热的“通用人工智能”却走到了死胡同,否定性结论逐渐成为学者的共识:GPT-5的开发进度明显不如预期;《自然》发表的论文揭示,大语言模型只是沟通工具,发展不出人类水平的思维……这或许有助于给美国过于狂热、盲目的政客和业界降温,回到冷静、合理、有序开发利用人工智能的全球平台来。要知道,即使实现不了超级智能,大语言模型仍然是重大的人工智能突破。内容生成、与人沟通、模拟逻辑推理,AI的这三项关键能力突破能给许多行业带来改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

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焦点已经从开发转向了落地应用。这需要各国通力协作,在全球平台上共建大生态、营造大应用。如“冷战”对抗般割裂提防,既不利于技术交流和全球业态发展,也会错失借助全球市场更进一步的良机。

全球化的浪潮是大势所趋。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密切交流、互通有无的热烈景象,既彰显了国际人工智能合作的旺盛活力,也昭示着开放合作、交流碰撞才是全球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是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