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良38年设计路 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东装」荣获「2016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乐时尚提供)

「2016台湾文博会」获得「IDA国际设计奖」。(乐时尚提供)

陈俊良(左)、温筱鸿(右)。(乐时尚提供)

陈俊良家学渊源,培养出他在设计领域的深厚底蕴。(乐时尚提供)

「天圆地方」系列获得「2005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乐时尚提供)

「原来台湾」荣获「国际空间设计大奖-Idea Tops艾特奖最佳陈设艺术设计奖」。(乐时尚提供)

「妙法自然——亚洲文创跨界创作展」获得「2012亚洲最具影响力十周年特别大奖」。(乐时尚提供)

申办2016世界设计之都的国际投标书「龙鳞装全书」荣获「2014 iF传达设计奖」。(乐时尚提供)

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师、自由落体设计公司董事长陈俊良,我都称他「阿良老师」,阿良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台湾美学与设计界最高代表人物,在38年的设计路上,完成许多「不可能的任务」,尤其作品总是散发着浓烈的东方美学风格,被媒体封为「东方设计掌门人」。

关于设计,他认为现在「简洁文化」当道,年轻设计师现学现卖,样子都对了但仿佛少了什么,「常常东西很漂亮,但被问为什么?却说不出所以然。」他认为设计可精简,但背后要有强大的内蕴支撑创意,举一个简单例子,丰塔那(Lucio Fontana)的「割破」系列,一刀割破画布,那是累积几十年,才能一刀打破绘画与雕塑的界线。他认为:「好的设计不一定繁复,但一定要历经时间,质感与厚度才会无可取代。」

一帆风顺被姊念

时间除了能累积实作经验,也能扩增知识库,阅读讯息量太少,那么对文化、对历史的语汇铁定不够。家中从事出版事业,他从小放学回家要帮家里折报纸、做剪贴。他5岁习画,6岁第一次参加儿童绘画比赛,开始在全国学生美展过关斩将、得奖连连。他高二因此获得「出道」机会,当时家里要帮《报告班长》这本书设计封面,哥哥得知他刚拿到全国美展第1名,用500元酬劳利诱他替书籍画插图、设计海报,「于是我画了全国再版率最高、200刷的书!」

然而一帆风顺却也让他因此被「教训」。某次他告诉姊姊「我好像没得过第2名」,马上吃了一记拳头,姊姊对他说:「你将来长大绝对不能这样讲话,我这一拳揍你是要打醒你。」当时他觉得自己很委屈,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做人要低调。

所以他拿过设计师生涯最重要的奖-波兰华沙的银奖与评审团特别奖,应该是台湾拿过最多座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的人(4座),他都不曾高调炫耀,「奖座不重要,我只在乎路往哪里走、功夫怎么扎实,以及没浪费任何老师教给我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他是少数线上拥有博士学位的设计师,一面教课、策展、带领子弟兵,还能有源源不绝的创作理念、推出商品、策画东装,其毅力与决心相当惊人。

他笑说:「我只是因为不被看好,大家觉得我的读书能力,能念到师大硕士就不得了了。越不被看好越要念!」他选择报考台艺大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希望能尽一己之力帮助台湾文创走向国际舞台;为了达成目标他加速研读,打破论文格局,以第一人称撰写博士论文,3年就拿到学位。

阿良老师一步一脚印走来,创意无限,很多人无法把创意执行成有型创作,但阿良老师似乎从来没有投降的时候,尤其喜欢不停地挑战自己。从平面产品、策展跨刀到经营品牌,专攻男士服装,他承认,女装的版型与媒材比男装多,还可玩项链、耳环等配饰,创作上有趣许多,但正因男装不能花俏,要简单俐落大方,局限多很多,他更想一头栽入,「我活到这么大,就是一直就在挑战自我极限!」

攻男装挑战极限

他想起7岁第一次代表国小参加世界儿童绘画比赛,题目是「台湾农作」,所有人都在画割稻田插秧苗,只有他画农夫仰着头、迎着太阳摘葡萄,当外国评审问他为何选这个题目,他回答:「葡萄也是一种农作物。」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另一次是他考台艺大,1万多人应试抢120个名额,竞争相当激烈下,他考水彩术科时不但提早交卷,还大胆地把东西「打直画」时,让指导老师听了大喊「完蛋」。然而他相信自己看法,认为若因此拿零分也心甘情愿,果然放榜后,他再次证明了自己,水彩获得满分。

长大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从小就有这种性格,「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才是我活着最大的动力。赢了别人又怎样,为自己设题目、找答案,才是困难。如果一辈子都只是去答别人的题,拿到100分又怎样?」

阿良老师就像一部活宝典,一路上向我们展示过太多创意发想,我好奇他会不会也有肠枯思竭、没有灵感的时候?他自信地说:「我怕现在讲这句话会被揍,但对我而言想点子这件事就像吃一碗饭一样。给我1个小时我可以告诉你100个创意。」他总半开玩笑地告诉学生,如果想半天还想不出来,就代表身体里没有创意的DNA啊!

坚持「量身定作」

他替建设公司、银行、餐饮集团等各行各业做过设计或策展,无论哪种产业都能为其打造出最合身的设计,原因在于每一项作品都是他「量身定作」,他说:「模组化当然可以迅速累积作品、做得更快、赚更多钱,但无法从工作中学到新东西。我这样虽然不富有,但却很满足。」好比他策展「原来台湾」,亲赴花莲从中交流,让他知道琉璃、织布怎么制作,整个过程下来,自己才是最大受益者。

他希望能将正确观念与年轻人分享,认为年轻设计师一定要有宏观:「设计是一世,不是一时,千万不要炒短线、看近利,经过淬炼出的经典是不会被淘汰,也不会被遗忘。」他也想送给年轻人他很喜欢的两个字「永远」,永远对他而言意指「永远到不了的远方」,如同他在设计这条路上的体悟:「永远有多远?永远没有人能告诉你。踏上这条路,只能一直努力,没有终点。设计是永恒的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