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恆/30年教改,迷途應知返
距民国八十三年那场风起云涌的四一○教改大游行,至今恰恰正好卅年。
「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四一○的四大诉求言犹在耳,而卅年一瞬,除了高中大学遍地开花,当年意欲将台湾教育从升学主义、粗廉主义与管理主义中解脱出来的四大诉求,如今看来不过是一场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文化大革命。
纵使一直以来台湾科技与外销产业强劲,对于台湾人才吸纳与职位创造提供独具一格的支撑力,然而,这都是经国先生引领一众技术官僚们打下的江山旧业,当年他们是真真切切地热爱国家,所以制定国策犹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四一○后的台湾教改因政治干扰,偏离原本为国计深远的初心,导致今天技职教育没落、学位贬值严重,且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二○二二年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PISA)」结果,台湾学生总体排名表现优异但落差巨大,已呈现教育M化现象。
除了寒门难再出贵子的阶级固化,教改对于社会的反作用力还在于破坏文化建设,以至于师纲不振、人心不古、社会共识薄弱、思辨精神退化,君不见校园霸凌加剧、治安恶化严重、贪污腐败横行,人民却麻木无感,种种都是教改导致的遗患。再者,我们不能永远靠着先人的余荫坐吃山空,迟早要为下一个卅年的国家发展,培养出能够在AI时代开垦另一座枝繁叶茂新神山的青年世代。正值新内阁名单正式出线,我们期待能够从进退失据的教改歧路中迷途知返,重新规画出一套真正能够为台湾计深远的教育路径。
其实,我一直不认同「减轻升学压力」是教改的目的之一,本来「欲带皇冠者,必承其重」,如果想要进入顶尖大学、成为菁英人才,难道不应该承受比别人更大的困难与付出?教改真正的目的不是减轻升学压力,而是让出身弱势的孩子和出身优渥的孩子有着同样的资源与机会;让不擅应试学科的学子能够适性发展、学有所长;让基础教育与通识教育夯实台湾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凝聚力、国家竞争力与文化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有鉴于目前少子化与用工荒现象日益严峻,政府与其补助那些乏人问津的私立大学,不如将精力放在落实技职证照与促进技职地位两方面,如果技术证照的能见度与含金量提高,自然会产生良禽择木而栖的选项转移。同时,不只是小班小校,主事者们更应该权衡,回到过去联考体制的简单明了,加强公立学校的课业要求与资源优势;因为一纲多本的繁冗错乱,及上课简单、下课补习的「快乐」教育,反而加重了弱势家庭的学习负担、加深了M型极化的失衡现象。
此外,宏观的教育不是教出有文凭的人,而是教出有文化的人,尤其在未来的AI时代,人才的拚搏点将不再只是知识理论,人文情操与创造思考的素养教育,才是最难被机器所取代的人类特质。所以,曾经被教改弃若敝屣的文化资本,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诗词歌赋,唯有重新成为新课纲的主流内容,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一方学业技艺之外,坚守礼义廉耻的做人底线,欣赏琴棋书画的生活陶冶,我们方能期待从校园中走出来的每个少年,都能各擅胜场、不负所爱。
(作者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