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回头看绿岛 探拾记忆残骸
作家陈列(中)带领《流麻沟15号》女主角徐丽雯,「一历百忧解」主持人李文成重回绿岛。(印刻文化提供)
(印刻文化提供)
「1951年5月17日,第一批政治受难者,大约八百人,从台北军法处被送到绿岛……他们大多是二十来岁,甚至十七、八岁还穿着制服的学生。」这是作家陈列在《残骸书》中的描述,今年六月,与当年同是溽湿闷热的梅雨季节,陈列带领《流麻沟15号》女主角徐丽雯,以及「一历百忧解」主持人李文成,再次走进「白色恐怖绿岛纪念园区」。一个是切身遭受白色恐怖牢狱之灾的文学家,一个是同理并模拟绿岛政治犯的表演者,一个是致力历史教育的podcast主持人,借由拍摄「一日绿岛人权课」影片,背景迥异的三人开启了跨世代对话与理解的契机。
陈列在第三大队前的木麻黄树下,想起曾在绿岛十年的杨逵,也许眼前的树是他种下的,如此,他便不感孤单。作家向阳曾提过陈列的创作历程,「他从出道到现在文字都不离开土地和人,即使《残骸书》是本悲伤之书,但你看不到控诉,他用平和的笔调反而带出更深刻的刺痛。」那个时代,在陈列的印象中是冷漠的。因为对时代的无能为力,让人感到孤独,最终只能变得冷漠,而书中所记录的人、事,让那个集体受凌辱的时代,留下了见证。
徐丽雯是电影杀青后再次登岛,一想到片中角色承载的复杂情绪,还是忍不住落泪,这次重返,呼应陈列书中提及的「面会」心情,好像要来见前一世的自己。李文成则是分享教学上的困境,即使是历史老师面对白色恐怖这段过去,仍不免设定边界,好似其中必有什么无法触碰,他认为《残骸书》像是一个坚毅温柔的人把残破的故事重新捡拾回来。
他们在新生训导处模型馆俯览全景,行过俗称鬼门关的象鼻岩进入绿洲山庄、在海边的人权公园凝视铭刻8296个受难者名字的纪念墙,并在燕子洞前驻足沉思,念诵《残骸书》的片段,抚慰受苦的心灵。
1972年4月22日,时年26岁的陈列因政治事件入狱,遭囚四年八个月,幽暗的屈辱如魅影,从此他必须穷毕生之力与之抗衡。五十年后,他完成《残骸书》,记录这段行过地狱路的历程,聚焦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所有政治受难者集体心灵的抚慰。
写作期间,他无数次穿行景美与绿岛两座人权纪念园区,如同潜入深海探拾记忆的残骸,心理机制想逃避,但锻炼后的意志要他承担,于是他诚实写下漫漫长路所见,唯有记住人因何理由遭受迫害,恢复其尊严和本来面貌,这群曾被国家屏蔽的隐形人,才能停止在这个社会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