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拾荒者梁月亮 拼凑迁村记忆
梁月亮是高雄红毛港的移民,也是遗民,年轻漂泊时因缘结识来家乡拍摄的文史纪录工作者,有感儿时记忆破碎和迁村带来的冲击,选择留在小港大林蒲过着「文物拾荒」生活,尽心校对族谱、老照片,希望帮红毛港、大林蒲人留下清楚记忆。
月亮的母亲姓洪,红毛港人,5岁时他被卖给当地杨姓人家当养子,养父是船员,他还记得,小时候庄内好热闹,周末大家都在沙滩上控窑,一次好几十个。
红毛港后期渔业没落,很多老船长、轮机长改行做工,经济充裕的就转行养虾。当时迁村谣言四起,不少红毛港村民向外置产。国小六年级时,月亮随父亲搬到林园定居,国中毕业当学徒,退伍后开始作工,近20年来四处漂泊,找寻人生的意义。
红毛港拆除前月亮回到老家,巧遇纪录片团队,他凭借对当地的熟稔协助团队拍摄,也学到不少影视制作技巧。迁村后,有感珍贵文物流失或被弃置,决定「自己的文化自己重建」,陆续投入影展、音乐祭等文史活动,透过拍片、拍照、田野调查、族谱重建,帮助不少当地人找回过去的生活脉络。最惊人的是,一无所有的他,手机、电脑、相机等设备全是友人淘汰旧物,住的还是主人托管的无人三合院。
「迁村,从小细节回推大原则,就知道是否友善。」当年单身、只能领68万元的月亮,最明白游戏规则的残酷。他希望公部门诚实、清楚,不要只想用切割、划分的方式处理争议,否则,迁村只会带来灾难,不会有欢喜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