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看见台湾》票房破亿背后两窘境
文/黄亚琪
上述三个数字,看似商业电影规格,却是一部纪录片《看见台湾》,创下的成绩单。上映后造成的效应更是惊人,空拍镜头捕捉到南投山坡地超限使用,高雄后劲溪遭废水污染,更掀起公共议题讨论。
2013年是台湾纪录片成绩斐然的一年,上院线纪录片高达12部,十年来最高,甚至,《看见台湾》还挤进亿元票房俱乐部,胜过许多商业国片。而此片也入列2013年全台票房最佳前十大,唯一的纪录片。
热潮涌现,但纪录片人才断层,是真实困境之一。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与影像维护研究所(前身为音像纪录研究所),是台湾第一、也是唯一训练纪录片专业人才的硕士教育机构,培养了像是拍出《青春啦啦队》的杨力州、《无米乐》的庄益增等纪录片导演。但,对应映演热潮,研究所招生却发生首次招不满人窘境。
回到实务现场,从摄影、剪接到美术等后制人才,也普遍不足。「尤其是摄影人才,由于纪录片常需一年、甚至五年以上追踪纪录,无法养活生计,加上国片兴盛吸引效应,根本找不到人拍摄。纪录片面对的是贫血式环境,」纪录片独立制作人曹琬凌分析。
面对后制「断链」,导演李岗也深有同感:「美术是很大关键。」他表示,在拍摄《阿罩雾风云》时,服装和美术都是商请国宝级、70岁的美术师傅李宝琳到北京找《甄嬛传》剧组订做、一货柜租借回来。
走不出国门,是第二个困境。看起来百花齐放,「但真正走向国际舞台,却少之又少,」一位兼具商业片和纪录片制作、且有国际影展参展经验的资深制作人点出问题。对比大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销售到27个国家,还创下一集4万美元的版权费纪录,海外销售额达35万美元(约合新台币一千万元)。
但,台湾纪录片不要说销售到海外院线,连电视版权都少之又少。早期公视纪录片《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鹭的故事》与《司马库斯》有销售到中国、加拿大、韩国、葡萄牙、西班牙以及非洲与中东部分地区;近期《一首摇滚上月球》则由香港导演陈可辛买下亚洲版权,其他都少见声音。
说故事题材与方式多限于本土,是走不出国际的限制。迥异于本土、热血派题材,《司马库斯》透过台湾原住民泰雅部落的生存智慧,向世界提出永续经营做法。这是全球脉络下被关心的课题,也因为说故事题材是国际化语言,才能打破国界,行销到其他国家。
其实,相较其他国家纪录片以电视播映为常态,如英国BBC和日本NHK等,台湾纪录片却以院线做为映演主要管道,其实也是环境逼出来的现象。1998年,第一部上院线纪录片《穿过婆家村》,正是因为没有播映频道,才选择上院线。
然而,纪录片电视播映频道至今仅有公共电视「纪录观点」一个固定频道,让纪录片不得不往院线靠拢。只是仔细观看2013年12部上院线纪录片,台北票房没超过百万元的就有三部,对于导演、制片而言,就是一场成本回收的挑战。
或许,商业不是纪录片本质,但不改善「贫血式环境」,2013年纪录片的百花齐放,可能就是昙花一现罢了!
【 更多报导 】
五月天演唱会背后的不完美启示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102/20140102_11.htm
国中毕业、不懂电脑》他靠网购翻身市值10亿公司老板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102/20140102_21.htm
不存钱、不加班!挪威人教我,比工作更重要的事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102/20140102_31.htm
日本超夯瘦身法:「戒盐」三天,变成不易发胖体质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102/20140102_41a.htm
给上班族的忠告:大家都在学英文,就不差你一个了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40102/20140102_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