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文化不能只剩记忆

(图/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在台湾社会,由于学校教育正在冲刷青年学子的国族认同,中华文化面临彻底的异化,已经被人当作一种「国家文化」,甚至有时会被偏激者说成只有国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其生活型态呈现的风格才会是中华文化。这是种严重被误导的观念,殊不知「中华」两字的本意跟国家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人生的内外整合,其呈现的文化风格具有跨国性,两字具有「内圣外王」的意涵,实属全人类本来都应该落实的文化理想。

当前政府持续在推展「双语教育」,其深层原因就是希望降低国人对中文的依赖,不再有华人意识,摆脱中华文化影响,并持续在选举时投票给特定政党。

对于这种现象,外省族群特别要有警觉。从族群议题角度来观察,中华民国做为国体,在国人的心中日渐衰落,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支撑其存在的底气已经在消失中,该底气就是指中华文化。

寺庙文化与宗祠文化都是中华文化落实在台湾社会的具体风格,神灵与祖先共同交织出华人在灵性层面的归属感,但这种灵性归属感需要搭配理性的基石来支撑其存在,才能使得中华文化在台湾生生不息的滋长,过去是明郑与清朝的政权,现在则是中华民国这一政治架构,这一政治架构由外省人带来台湾,由此产生的民国信仰,其实是种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信仰型态。

但这一架构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引领中华民国来到台湾社会的外省族群自己都不认同自己了,当外省人不再有民国信仰,而只想依附于「台湾人」的保护伞隐蔽出身,焉能期待闽南人或客家人跟着相信世间尚有民国信仰的存在?

因此,正在弱化中华民国的人不是其他人,就是外省人自己,这件事情说破虽然有些残酷,却是外省族群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眷村文化的消失实属台湾社会的重大损失,因为这种文化有两大特征:「跨省融合」与「中西会通」。

前者,是指眷村常将中国各省南腔北调的人民聚集在同一个村子中,大家不只互通有无,甚至会通婚,彼此交流着语言、饮食、风俗与信念,共融成「具体而微的中国社会」;后者是指因中华民国政府的亲美政策,使得外省子弟如果有接受高等教育,常都会出国留学念博士或硕士,有些人从此归化外国,有些人回台则会传播欧美思潮,使得眷村文化常反映出中西会通的现象。

这两种特征都是古往今来的中国历史极其罕见的生活经验,使得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特有的前瞻性与开创性,继续在拓展中华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更使得外省人不论到大陆或欧美都会有种熟悉感与便利感。

但,现在眷村文化消失了,中华文化在台湾不再有转型蜕变的枢纽或转轴,这难道不会是台湾社会的重大损失?因此,外省人需要对「离散族群其实正在削弱民国的生机」这一现象有深刻的觉醒,大家应该重新凝聚起来,开始探讨如何恢复台湾社会特有的眷村文化。(作者为国立宜兰大学博雅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