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高光譜影像設備 可架設微型衛星分析地面物
微型卫星是全球发展重点,体积小限制也多;成功大学团队结合超颖光学技术与机器学习理论,研发全新奈米级高光谱影像设备,未来可架设在微型卫星,从高空分析地面物质地成分。
成功大学今天发布新闻稿指出,成大电机系副教授林家祥、光电系副教授吴品颉团队,以研发超颖介面光学双重突破,被视为高光谱成像技术新里程碑,论文刊登在「自然(Nature)」子期刊「自然通讯」,受到全球关注。
成大团队结合超颖光学技术与机器学习理论,研发全新奈米级高光谱影像设备,未来可架设在微型卫星上,透过笔尖大小设备与运算,从高空分析地面物质地成分,这是研究杰出成果。
成大表示,当前卫星朝向低轨道与微型化发展,可扩大应用面,早期是军事目的,未来将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希望下一步结合其他不同领域,发展出台湾第1颗自主高光谱微型卫星。
林家祥指出,一般卫星从高空拍摄地面,例如拍到绿色小点,可能很难分辨是绿地还是绿色坦克车,高光谱卫星却能借着不同波长,分析影像成分质地,正确判断。
目前,全球仅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等极少数单位拥有高光谱卫星,但庞大设备装在近乎掌上型微型卫星上,困难重重。
吴品颉表示,传统高光谱拍摄需要多种不同光学配件搭配镜头,拍摄不同波长成像,设备庞大。团队结合软硬体专长,开发微型高光谱成像技术,设计奈米级「多波长斜聚焦超颖介面镜」,由多重共振电浆子超颖原子(超颖介面)构成,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拍出高光谱影像。
设备缩小缺点是拍摄影像不够清楚,高光谱影像数据取得不易,无法透过大数据学习修补,团队再提出全新机器学习理论,借由「凸优化」,不需大数据就能深度学习,即使只输入4幅图像,也能将光谱通道数量,经由运算扩展至18个,重建高保真度光谱影像。
实验显示,新研发设备拍摄结果分析,与一般高光谱设备几乎完全一致,误差只有约2%,大大突破这项技术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