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托市”拿地正反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抒颖 深圳报道
城投公司,是近两年土地市场上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
随着民营房企淡出,国央企聚焦重点城市热门地块,非热门城市众多的土地难觅“意中人”,当地的城投公司不得不现身,成为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在许多市场参与方看来,城投公司拿地旨在“托底”。这也就造成了一种现象:许多城投公司在摘得地块后,开发进程往往缓慢。据克而瑞统计,2021到2023年,城投公司拿地项目开工率为25.23%,而总体开工率为49%。城投公司项目开售率为15.91%,总体开售率为40%。
导致这种结果的缘由是多方面的。
综合多位房企和城投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分析,城投公司所入手的地块,多数区位等客观条件不佳。市场认可度低的前提下,贸然开发或许不会带来正向收益,所以只能“时间换空间”;再者,城投公司多数也并不具备优秀的开发能力,需要借助“代建”,但如果地块本身质素不高, 代建公司也赚不到钱,这种合作的可能性也不强。
多种因素叠加,城投公司入市拿地的困局,还在等待解题契机。
重要角色
城投公司在房地产市场扶摇直上的时候,未曾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但是,过去两年,城投公司活跃于许多城市的土地市场。鼎盛时期,城投拿地的总额占比超过半数。中指院数据显示,2022年,22城集中供地累计拿地金额中,央国企占比37%,地方国资占比42%,民企占比仅16%。
中证鹏元在一份研报中分析称,城投公司到土地市场上拿地大概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被动入局,一种是主动选择。对于被动入局的情形,城投公司主要是受地方政府之托去拿地,而非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去拿地。具体原因包括稳定当地的土地市场及楼市、缓和当地的财政收支矛盾、促进房地产投资并拉动经济增长。对于主动选择的情形,城投公司主要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去拿地,目的在于推进自身市场化转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虽然有主动行为,但是在实际情景中,“城投”在市场参与各方看来,更像是一个“兜底”的角色。
一位总部在华东的房企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城投拿地,要么是地不太好,有利润考核要求的房企都不会拿;要么是地块构成比较复杂,除了商品房外还有一些配套的政策性住房,这种也会由区域的城投公司来托底。”
一位央企区域公司的人士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要城投去拿的地,一般都不是我们的目标。反过来说,我们会去拿的地,也不需要城投了,因为我们对收益率去化率都是有要求的。”
不过,进入2023年,城投公司拿地的进度有所放缓。
克而瑞统计的数据显示,城投公司拿地金额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2021年拿地金额为5350亿元,2022年拿地金额6167亿元,同比增加15%。进入2023年,随着市场转冷,以及城投公司自身资金承压,城投公司拿地金额仅有2580亿元(截至2023年11月),同比降幅高达58%,预计全年拿地金额降幅在50%以上。
金融机构对城投拿地所带来的潜藏风险,也有所警惕。惠誉评级亚太区高级董事孙浩就指出,“兜底拿地”情况助推了城投债务风险,而城投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从财务角度来说,项目的回款周期会很长,可能要持有很长时间,开发上的不确定性也会更高,特别是在中低线城市。
开发缓行
尽管城投企业拿地额度不低,但真正进入开发环节的却并不多。
根据克而瑞数据,2021到2023年,城投公司拿地项目开工率为25.23%,而总体开工率为49%。城投公司项目开售率为15.91%,总体开售率为40%。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央企总开工率为67.55%,开售率则为60.66%,高于城投公司;此外,城投公司拿地到开工、开售需要136天和410天,比正常水平所需天数超出50%左右。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城投公司拿地后开发缓慢,的确是普遍现象。
可供对比的是,广州城投、增城城投于2022年10月以18.32亿元拿下的增城中新镇地块,楼面价8500元/平方米,最近才传出面世的消息,其最终命名为广州城投·熹院。
明源不动产首席研究员艾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表示,不开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很多城投公司没有房地产开发的能力和经验,随着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改善性需求对产品品质要求高;二是城投公司虽可考虑引进代建方,但如果当地市场疲软,开发出来售价不理想,去化周期也会拉长,这也是棘手的问题。
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城投拿地“快不起来”。一位代建房企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城投没有开发能力不是主要问题,现在代建的企业那么多,家家都在做。如果有钱赚,组建团队也是可行的。但很多项目我们接触下来,即便有品牌溢价,成本控制也非常好,做下来也不会很理想。”
再以广州城投·熹院为例,根据链家数据,这一项目附近的二手项目成交单价普遍在1.1万-1.3万/平方米之间,按照其时的楼面价加之资金成本,这宗地块的最终收益也有待观察。
因此,主观而言,城投拿地“闲置”也或许是一种策略,通过“时间换空间”熬到市场平稳上升期,来保证投资的正常收益。
一位接触过城投类地产项目的私募机构人士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城投拿地还应该关注一下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如果不进入开发阶段是按成本计量,挂在账上还好;如果动了,比如开发、销售,那就得随行就市,收益就不好说了。”
但是,市场上行似乎需要较长的时间。
克而瑞预计,2024年商品房销售保持震荡修复的格局,预计全年面积、金额下降5%左右,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速度放缓、居民收入预期尚未恢复之下,行业仍将在底部运行一段时间。克而瑞还称,房企资金面实质改善尚需时日,2023年土地成交再降20%且较2020年锐减六成,“无钱无地”的局面使2024年新开工增速预计仍将维持在-15%左右。
这种情况下,长期闲置不开发似乎也不是最优解。艾振强表示,长期不开发,不回笼资金也会为财务状况带来压力。“当前不少城投公司化债的任务很重,还是要尽可能地盘活手里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