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事情正在起变化
最近据说正在核磁暴,很多人深受影响,头疼失眠不舒服。
我一看到这些说法,就觉得年轻人还真是矫情,养个孩子就知道了,天天让你头疼,一个核磁暴算啥呀,哈哈。
还是采用非结构化的方式说说初升高方面的变化吧,也当个记录,明年这时候我自己的娃正在战场上呢。
主要的变化就是签约方面的变化。新中考政策刚公布的时候我就说过,签约这个事儿应该会发生变化。
当然这也不是啥难以估量的事情,毕竟文件中明明白白地写着要加强集团化贯通培养方式。
但是因为今年第一年,且赶上双减三周年,事情似乎在井喷之前被突然抑制了一下。
幸而老大有江湖侠义之风,第一个出手,拉开了小强们的死活签大幕。
老大一出手,其他学校不敢等了,怕好学生被抢光,于是纷纷出手,几天搞定。
小强动了,其他学校也继续跟进,其他区也行动起来,甚至一些积极奋进的郊区学校也都纷纷出手。
因为目前事情还在进行中,没法判断签约数量上是否确实比以往有显著增加,但是从节奏和进度上确实是有所提前。
往年一模之后还是比较矜持的,二模之后才会大规模抢人。今年一模后就很激烈了。
海淀签约,和小升初一样,相比别的区,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主要是他们除了看模考成绩外,还有各种加试。
简单来说,最厉害的几所学校,集团内看模考成绩排名,要挑选部分人再进行一个校内联考,主要就是集团校内符合要求的孩子,当然也有少量集团校外的孩子参与。
集团校外的孩子如果想进入各个好的集团校,相对来说找机会的过程会复杂一些,且数量也并不多,主要是通过闯考集团校考试和参加科特考试等方式来实现。
对校外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首先你得区排非常靠前才有资格,其次在校内科目以外的学习上还要有积累。
而且很多集团校的考试会安排的比较集中,还要家长进行排他抉择。
孩子要想在这个环节上省点力——毕竟哪个考试都很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进入自己向往的集团校的势力范围。
相比之下,西城签约会平和很多,不会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加试,校内签约看平时表现和某次考试成绩,校外签约主要看区排。
当然要求的区排也是相当高的。
而想要在这个环节跨区的孩子那更是对区排要求严格了,大体是要把各区之间因为学习难度程度不同带来的差异因素排除掉的。
国际部的选择在各个阶段看上去都比中高考友好很多,所以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在这时候可能就忍不住转向了。
简单概括地说说初升高的一些路径和时间吧,主要是给对初升高还不太了解的低年级家长看的,初二初三的大牛家长们掠过哈~~
初升高最早其实开始于小升初,除了早培和八少素这种更早的超常选拔外,小升初阶段有个贯通的选项,其实就是解决初升高问题的。
尤其是海淀,承诺贯通的人数相对多一些,这种选择的目的是要一举解决初升高,实现直接面向高考进行学习的目的的,这也是小升初阶段海淀家长特别拼的原因。
比如十一的2+4,在小升初过程中吸引力极高,还有清附的创新班,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进了这些项目里面,就一定不用再折腾初升高了,后面也有选拔考试。
而且,在这些项目里面能够达到直升要求的,一定是孩子本身实力过硬,即便考试自己也能达到提前签约要求的才行,否则会有淘汰流程。
这倒是也好理解,就连早培都有淘汰机制。这些项目本身是为了选出更好的人才的,“大锅饭”养懒人,要想选出最顶尖的孩子,自然筛选机制要更严格才行。
而且,在这些项目里学习,学习难度和进度都远超其他班型,对孩子本身也是挑战和锻炼。
西城之前受限于政策,对本区孩子没有这种承诺,只有极少数从海淀划拉来的孩子会通过一些别的方式给出这种承诺,但是数量少到可以不计。
初中阶段最早的筛选始于初二下期末前后。尤其是在小升初阶段没有捞到好孩子的学校会更重视初中以后的每次筛选机会。
很多学校,初二下都有传统的筛选项目,但是总体而言,数量十分有限。比如西城实验中学的贯通班,师大附的小钱班,这都是运行了很多年的项目了。
还有一些学校,以前没有太多机会争取优秀生源,会在这个环节努力争取机会,1+3项目以前招的是差生,现在变成学校筛选好学生的项目了。
比如北大附的1+3,西城161的1+3等等。
这些学校虽然实力不足以挑选到最优秀的那批孩子,但是通过1+3项目,可以捞到次优的一批孩子,然后给这些孩子配上学校的最优质师资,从初三开始按照高中四年的标准来培养,也能比原来没有这个项目的时候所取得的高考业绩好很多。
所以这也成了学校振兴自己的一个方式。
我们可以把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家学校视为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和各个业务部门。一个部门想要获得资源支持,就要自己想办法去争取。
能不能争取到,要看过往业绩,也要看未来展望,谁能说服上级,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要看自己的本事。
尤其是在政策变革初期,大家各显其能。这也是最近西城师大二附引来关注的一个原因。
师大二附是西城四金刚之一,有过不错的高考业绩,但是后来大派位之后,别的学校都捞到了各种政策支持,可以筛选一点生源,以保持高考成绩。
比如四中全市掐尖,八中有少素项目等,二附却啥也没有,所以高考成绩自然就不好看了。
这次趁着新中考政策重新洗牌,二附把西城传统强校三帆、新晋强校德胜中学(德胜今年小升初还被纳入了特色校环节,可以名正言顺选生源了)纳入麾下。
且明确规定现在初升高提前签约的孩子要放在提前批次录取。也就是说,现在初升高提前签约的孩子没法毁约了,确保了优质生源能够留下来。
这么一折腾,二附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最快三年之后就能看出成效了。
签约毁约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博弈。以往最强校对家长来说是强势方,比如四中就很少明确给签约承诺,人大附也不会轻易给死签。
但是一般的强校对最优质生源来说是弱势方,即便给出了非常有诚意的承诺,也拦不住家长们毁约。
这个签约的提前录取,虽然没有明确公布,但是据说是一个普适的政策,今年报考时就知道了。
这也说明,升学考试中,契约精神不能只靠自觉,更应该靠机制。
当然,不管这个机制是怎么出来的,它都符合教育管理期待的大方向,一是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二是符合集团内贯通培养的要求。这才是有前途的政策和机制。
初二下有极少数顶尖的孩子通过贯通选拔或者直升项目被划进了高中的池子,提前按照高考要求培养。
下一次签约的机会是初三上期末考试,也就是俗称的0模,又会有一批孩子在这个环节“上岸”,当然,这时候最活跃的还是国际部。
今年0模之后的签约似乎没有显著超过以往。
我感觉顶尖孩子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固定的,学校不会为了选拔而选拔,会按照自己需要的孩子的标准去选拔,过早地把选拔机会确定了不利于学校.
而且为了多捞好学生,学校会慎重使用各种捞生源的方式。毕竟多考一次,就更能看出来一个孩子的发挥稳定性。
然后就是现在正在活动的一模,海淀纷纷扰扰地考试,西城安安静静地看区排校排。
中考前最后一次的签约机会是很快就要到来的二模。
一般来说,学校这个时候就会多下手了。主要是学校之间的竞争激烈,尤其是不上不下的学校,这时候再不通过给承诺捞点人,中考之后就只能按成绩等着报考了。
但是这时候大部分都是活约了,对中考成绩有限制性要求。
很多不在集团校的学霸孩子,要不要签约,还得看孩子考试的稳定性。
有的孩子特别稳定,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不能被目标校选中签约,宁肯等到中考定胜负,很佩服这样的家庭的淡定和自信自如。
但是平时考试忽上忽下的孩子,家长就会比较煎熬,可能会不敢恋战,进行退而求其次去次一等学校签约的选择。
至于具体怎么做选择,要结合孩子能力水平、家庭对升学考试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孩子的未来期待等等因素进行。
也是一个不亚于小升初的煎熬过程。
以上,今年的五月很奇葩呀,老有沙暴天气,奶奶个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