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姜萍事件落幕,警惕造神冲动

喧嚣半年之久的姜萍事件终于落下帷幕。据开屏新闻报道,11月3日,阿里巴巴达摩院官网发布《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获奖名单》,入围决赛且引发社会关注的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王某某和其指导的学生未获奖。据组委会调查了解,王某某在预选赛中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

同一天,姜萍所在的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也发布了情况通报,决定对涉事的王某某作诫勉谈话处理,取消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通报中特别强调,“恳请广大公众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包容和爱护”。这句提醒在此刻尤显重要。整个造假事件的发生和发酵,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姜萍参与其中,却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环。但由于姜萍在事件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她成了受到冲击最大的那个人。姜萍是造假者,也是受害者。

面对这个结果,吃瓜群众表情各异。有人震惊,有人叹息,更多的人是一种“早就知道这样”的释然。其实早在事情发展到下半场,质疑声已四起,结局就已呼之欲出。按照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初赛比赛规则,本身就是开放性答题,典型的“防君子不防小人”,理论上任何人都有通过作弊获得高分的可能,门槛很低。形成热搜话题后,不少专业人士下场打假,给出了姜萍造假的证据,事件的风向开始逆转。在此不利局面下,姜萍和她的指导老师包括学校都三缄其口,未作任何澄清,是很明显的默认信号。

结果不意外,但过程很离谱。这个不算高明的谎言,之所以骗过无数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掺杂了太多的利益诉求。如果说王某某一开始违规指导学生答题,是沽名钓誉,满足个人的虚荣心,那么事态的逐渐升级,则是师生二人所始料未及的,也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范围。想必那时候,无论是姜萍还是王某某,内心都是慌乱的。

从时间线可以看出,此事的第一波舆论高潮,源于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的宣传视频。视频中,姜萍和王某某均真人出镜,讲述各自的学习生活和参赛经历,现场感十足。主办方都证实了,还能有假?于是媒体纷纷介入,加之“天才少女”的话题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很快就破圈而出,姜萍更是一夜成名。事情至此已然失控,所有人都陷入某种集体狂欢中,裹挟其中的姜萍,其实已经不再重要,甚至只是集体情绪下的背景板。

这是所谓的“无害的假新闻”,似乎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并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大众获得了情绪价值,“中专生击败世界名校学霸”的故事如此动人,满足了公众对底层逆袭的美好想象;阿里巴巴借此宣传了全球数学竞赛这个小众比赛,品牌形象增值。无论是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从一波又一波的热搜中,获得了素材和流量。唯一受到伤害的,恐怕就是社会的公信力,但是无人在意。

造神容易,但也存在着巨大风险。对于姜萍事件,确实很多人尤其是诸多媒体要反思,面对热点事件、热点人物,要守住专业素养底线,不能在流量诱惑下,刻意迎合大众情绪,从而丢失专业判断力。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防止看到正能量新闻就过于兴奋,抵制不住造神冲动,盲目跟风,甚至成为假新闻的推手。站得越高,摔得越狠,这是一堂生动的课,于姜萍如此,于所有人也如此。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陈思帆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