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二十余载,砥砺前行科普新征程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首次修订。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科普事业发展必将彰显更大的价值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积极倡导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科普法治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0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它对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多年来,科普法及其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形成相对完整的“国家—部门—地方”科普法规政策体系。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6个副省级城市制定修订科普条例或实施办法。

此次,新修订的科普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重大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法律规定,意味着我国科普工作即将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以法律形式对全国科普月予以明确,这对于确保其权威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推动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扩大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表示,面对新时代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要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作出新的规范和引导,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使创新真正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科普活动,掀起全民爱科学热潮

“这是我和我女儿在地球上一起准备的花朵折纸,现在我把它放到水膜上,同学们看到了吗?花朵正在慢慢地开,我们得到了一朵正在太空中盛开的花。”

2021年12月9日,在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化身“太空教师”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翟志刚、叶光富的辅助下,拿出了一朵和女儿一起完成的折纸花向大家演示了水膜实验。随后,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

中国航天员跨越天地间千里之遥,为地球上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科普盛宴。这场独特的授课,不仅让孩子们领略到了太空的无限魅力,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航天事业的伟大意义与价值,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天上的科普课堂绚烂夺目;脚踏实地的科普活动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我国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科普活动日益丰富。截止2022年,全国科普日举办20届,累计组织各类科普活动57万项,辐射公众达32.7亿人次;全国科技活动周累计辐射超过20亿人次。包括“天宫课堂”在内,各种品牌活动更是将科普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激发了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随着科普工作的深入推进,成效也日渐清晰地展现出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3年的1.98%提升至2023年的14.1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已经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我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基础。

科普场馆,处处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良渚水乡泽国的绰约风姿、二里头宫城的巍峨壮观、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恢宏雄奇……在中国科技馆,一系列沉浸探索展带领观众探寻“何以文明”,用新技术新手段“唤醒”古老的文明,将一幅绚烂的历史图卷在观众面前展开。

“我们希望让观众在逼真的沉浸式体验中,去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主任韩永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像中国科技馆这样的科普展示,在如今的神州大地比比皆是。2021年,中国科协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规划》强调,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科技场馆体系和基层阵地建设,来构建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取得累累硕果。

——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2022年全国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83个,全国范围内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4.87万个,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16.69万个,青少年科技馆站569个,科普宣传专用车1118辆,流动科技馆站1330个,科普宣传专栏25.96万个。

——科普人员队伍持续壮大。2022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199.67万人,专、兼职科普讲解与辅导人员36.72万人。2022年全国继续大力推进注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规模达到686.71万人。

——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的科普活动触达各类人群。2022年全国各部门共组织线上线下科普(技)讲座110.10万次,吸引23.19亿人次参加;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活动共举办6915次,参加人次为158.82万。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6457个,共接待访问1614.96万人次。

走进基层,激发科普新动能

“机器狗”腾空翻滚跳跃、回形针循着音乐节奏有序“起舞”、双手夹住钢丝网并轻轻移动会有天鹅绒般的触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中心小学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现场,孩子们走近一件件科普展品,兴奋又仔细地一次次上手体验,欢笑声在校园操场久久回荡。

一旁,东山乡中心小学校长兰桂宁向媒体表示:“这里的孩子平常没有很多机会接触丰富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因为科普资源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师资人员。”兰桂宁告诉记者:“平日里我们也会给学生们讲授,但是只有当科学原理变成展品近在咫尺时,孩子们才能真正近距离感受到科学的奥妙。”

流动科普是推动科普教育深入基层的重要形式。满载丰富展品的科普大篷车,给“科技馆”装上车轮,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不断下沉,极大弥补了基层科普设施的不足。

启动于2000年的科普大篷车项目,至今已走过了24年。根据中国科技馆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流动科技馆已累计巡展6953站,服务公众2.16亿人次;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活动44.5万场,服务公众3.71亿人次,行驶里程5812.9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1400多圈。

进入网络

科普宣传牢牢占领舆论阵地

为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潮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国科协于 2014 年启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强化“新闻导入、科学解读”传播机制,打造了权威的科普品牌——“科普中国”,与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百度等一流互联网机构合作,生产汇聚了优质科普资源近19TB,浏览量近190亿人次,建设科普中国e站24919个,开通“科普中国”电视频道。“科普中国”社会思想舆论引领作用凸显,也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优质高效的科普平台。

同时,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整治网络传播中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内容,以及以科普的名义欺骗群众、扰乱社会、影响稳定的行为,是网络时代科普宣传的重点任务之一。

2024年11月12日,“冷冻馒头不能吃,超过两天就长黄曲霉素”谣言散布网络平台,引发热烈讨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迅速组织食品及微生物领域专家策划制作辟谣内容,8小时内推出图文《冷冻馒头长黄曲霉素?还能吃吗?》,30小时内推出相关科普短视频。相关科普内容在第一时间被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采纳,及时阻断了谣言传播扩散。

结语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普工作势必得到扎实推进的全面开展,有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活力,为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磅礴动力,为铸就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策划制作

作者丨风入松 资深媒体人

策划丨王姣雁陈焱

责编丨陈焱 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