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吳廷琰(上):南越強人的愛國悲劇

1963年11月1日,南越政变军攻入总统府,四处搜捕强人总统吴廷琰。 图/美联社

1963年11月2日一早,西贡(胡志明市)堤岸区的圣方济各沙勿略教堂,在诸圣节仪式结束不久,两名灰衣人快步穿过庭院进入教堂。自前一天南越军事将领包围嘉隆宫(总统府)开始,这两个人就在这座曾经俯首于脚下、听凭自己统治的城市里逃亡,他们联络美国驻西贡大使洛奇(John Cabot Lodge),还逃到堤岸华人富商家里,寻求「抗共盟友」中华民国驻越大使馆协助,却遭到拒绝。最后落脚在这座教堂里。

整夜未眠、疲于躲逃的他们形容枯槁,最后只能告知叛军他们藏身之所,允诺无条件投降。叛军到来前,两人在教堂里祈祷,并领了圣餐——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人生最后的圣餐,自然也不晓得不久会在押载到叛军总部的途中失去性命。

南越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吴廷琰,与他的胞弟吴廷瑈在这一天丧命。

南越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吴廷琰(图),与他的胞弟吴廷瑈在这一天丧命。 图/维基百科

他们不是死在越共的枪下,而是臣属自己的军事将领与「盟友」手上——从日内瓦协定后,美国就决定扶持吴廷琰,让他成为反共「代理人」。美国不吝于对他与他治下的南越提供大量援助,称赞吴廷琰为「亚洲奇迹的创造者」(Miracle man of Asia)的总统艾森豪,到继任的甘迺迪都倾力支持吴廷琰,甚至更为投入,最后却背叛了他。因为,继续支持吴廷琰对美国没有好处。

当时的副总统詹森,多年后谈及这段忍不住叫骂:

半个世纪后的现在,美国试着与越南发展友谊关系,而这关系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前提上,亦即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日前所提到的「一个强大、繁荣和独立的越南,符合美国的最佳利益,我们希望未来成为合作伙伴。」而我们今日新检视过去「美越的友谊」,不论与北越或南越,确实都由美国领导人的立场、意识形态或美国利益而定。正因如此,过去对北越背离,对南越也算是某种叛离,最终自食其果。

「亚洲奇迹的创造者」:1957年,吴廷琰总统访问华府,美国总统艾森豪(左一)与国务卿杜勒斯(左二)亲自接机。 图/美国国家档案局

相较于胡志明,吴廷琰像是个悲剧(而之后的南越政府可能是无厘头搞笑剧吧)。正如詹森所说,时间证明搞掉吴廷琰就只是除掉一个稳定且强大的政权,之后军人不断斗争,接替上来的执政者贪腐无能,南越军队本就不堪,此后更是怯战。

曾参与政变的南越军官阮庆日后回忆:

不只军方这么说,很多地方官员也发现南越呈现无政府状态;美国官员甚至提出报告,表明南越官员不愿做决定只愿混日子的状态。更惨的是,如散沙般溃堤的南越,再也找不到有想像力且有领导力的执政者了。

情势往北越这方倾斜。1965年3月,越共的报告表明:「南越革命力量和敌人之间的平衡,迅速向我方转变,敌人在乡村地区的武装和准军事力量被瓦解...,美国人视为特种战争脊骨的战略村,也有八成被摧毁,大部分乡村地区的人民和土地,都回到解放区的怀抱。」另一份报告则指出:「傀儡政府严重地削弱了自己。敌人已经失去阻挡我们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傀儡政府严重地削弱了自己。敌人已经失去阻挡我们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图/美联社

越共领导人很清楚,这都是政变的结果,吴廷琰被暗杀一事传出后,他们便认为这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美国人做了我们九年来无法做成的事:干掉吴廷琰。

接任大使职务的泰勒将军(Maxwell D.Taylor)日后接受驻越记者与史学家卡尔诺(Stanley Karnow)的采访时表示:因为卷入推翻和杀害吴廷琰的行动,让美国承担更多责任,更深入战争。而CIA也承认,推翻吴廷琰是美国在越南做过最愚蠢的事,他们不得不利用美国部队建立屏障,好争取时间重建南越政府。

换句话说,美国地面部队正式卷入这场战争、让战争规模升级,都是这场政变的影响。因为,他们再找不到比吴廷琰更适合的领导者。

美国地面部队正式卷入这场战争、让战争规模升级,都是这场政变的影响。 图/美联社

吴廷琰在历史上的评价毁誉参半,美国媒体视立场与风向,时而称赞他是英雄,时而称他独裁;北越过去肯定他,但现在则没给他什么好话(近代越南新世代倒是试着替他平反)。但不论他有多少负面评价,都没人可否认他是个洁身自爱的民族主义者与爱国者。

1955年《时代》杂志封面。当期封面文章的标题是〈南越:被围困的男人〉。

出身仕家的吴廷琰,曾经担任地方官,1933年入阁成为阮朝的内政大臣时才32岁。当时保大帝很想改革朝政,大干一场,而吴廷琰更积极争取越南人自己的立法机构,希望给予他们更充分自治权,但遭到法国拒绝,这固执的朝臣便气愤辞职。日本占领期间,他同样拒绝保大帝的邀请;战后,法国再次殖民,他表示除非法国给予越南真正独立权,否则拒绝支持保大政权或组建政府。

和那些只知道喝咖啡、空谈时事的留法份子比起来,喝过几年法国墨水的吴廷琰,是务实且爱国的行动者;做为一个继承儒家传统的天主教徒,吴廷琰诚实进取,且对越南独立很是狂热。就连胡志明都不得不尊崇他的爱国主义,但他不愿和胡志明同路。

1945年吴廷琰曾被越共拘捕,流放在中越边境,差点死于疟疾,所幸在村民照料下,得到痊愈。但这时,他也得知了哥哥跟姪子被越共杀死的噩耗。半年后,他在河内与胡志明见面,胡志明提出合作邀约。日后写下《越南史》的卡尔诺,在驻越采访期间透过关系得知两人的见面时的对话:

但吴廷琰不以为然,斥责胡志明是破坏国家的罪犯,甚至还把他关进牢里。面对吴的疾言厉色,胡不以为意,连连道歉说有些错误不可避免,『让我们忘记这些吧。』

『你是要我忘了你的下属杀了我的兄弟?』吴廷琰质问胡志明,胡则以一无所知带过,吴更是恼火说数百生命丧生在越共手里,而胡竟敢要求合作?

『你太执着在过去发生的事。』胡志明要求吴廷琰想想未来,想想教育以及那些改善人民生活的事。

吴廷琰继续发火:『你在说什么你自己知道吗?我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工作,但我不会被压力影响,我是个自由的人,我就该是个自由人。看看我的脸,我像是个会被死亡威胁的人吗?』

『你确实是个自由人。』胡志明说。

许多年后,胡志明助理、越共宣传部长黄松(Hoàng Tùng)接受卡尔诺访问时忍不住感叹:思及后来的发展,不得不说后来释放吴廷琰是个大错误。

「思及后来的发展,不得不说后来释放吴廷琰(右二)是个大错误。」 图/Flickr:@manhhai

连续拒绝胡志明与保大帝邀约的吴廷琰,集合民族主义者组成「越南民族联盟」,鼓吹反共反法的民族主义,要求法国承认越南的主权地位。当时他办了几份报纸,在报上发表声明,建议要在共产主义和殖民主义外,建立第三势力,却没有多少人有兴趣。势力单薄的他,因缘际会到了美国,循着天主教系统建立了人脉,也获得了重返越南政局的机会。

然而,西方世界一开始对吴廷琰没有太多好感。虽然有些人承认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又胆识过人,也同意他坚持的「人格主义者」姿态,但在西方人看来,这么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简直是个啰唆、毫无幽默感的反启蒙主义者,比起当代的、西方的进步样貌,这个矮小的东方人又太「中世纪」、太像宗教领袖、又太追求儒家思想和秩序,怀疑他根本无法应付共产主义和西方民主资本两种革命局势,甚至质疑他根本没处理重大问题的能力。

当时美国驻西贡大使罗伯特.麦克林托(Robert McClintock)就说他是个「不发一言的救世主」——

在他身上,英雄主义与视野狭隘、自我中心奇异地交融在一起,这将是个很难应付的人。

「他将是个很难应付的人。」 图为1960年1月,访问中华民国的吴廷琰(中),在时任副总统陈诚(右)的陪伴下,结束军事演习的参访,返回台北松山机场。尽管双边关系曾经密切,但在1963南越政变中,中华民国大使馆仍拒绝庇护吴廷琰。 图/联合报系资料图库

相较于西方,越共倒是很明白吴的实力,日后他们的各种破坏都是针对吴廷琰,试图阻止人民信任且和吴合作。因为,他们认为吴廷琰政权确实在越南文化中拥有让人信服且独一无二的正当性。

法国学者保罗姆斯(Paul Mus)曾与吴廷琰和胡志明接触过,认为这两个人都具有品德,而且两个人也都知道这件事。「只有一个人可以挑战胡志明的领导力,那就是吴廷琰,因为他们都有美德跟俭朴的声名,越南人只会追随那种以品德闻名的人及俭朴生活者。」就因为姆斯的观察,美国将吴廷琰视为人选,但他同时也警告美国:吴廷琰绝对不会变成「他们的人」那样被使用。

法越战争在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划下句点。多国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解决亚洲问题,中南半岛议题各方角力后达成协定:法国殖民地如寮国、柬埔寨等国家获得独立,而越南则以北纬17度为界分成南北,法国退到南部,越盟留在北部,两年内举行联合大选,由人民自行选择政府。

但不论是保大/南越或是美国,都不认同这样的结论,前者反对「分割国土」,后者则认为这无法阻止越盟的叛乱。吴廷琰的态度更是激烈,他坚持分割是场灾难,是国际共产主义侵略的奖励,是一种背叛。

几乎就在这个协议形成之时,美国就已决心瓦解这个协定,他们认为比起分割国土,自由选举更该被阻止,因为在当时只要对印度支那有点了解,都会认为一旦举行投票,大概有八成民众会选择胡志明,而不是保大。美国人不想再次再受「法国殖民主义玷污」的情况下,承担拯救南越的使命。他们立志将南越建成「自由世界的堡垒」。

吴廷琰的态度更是激烈,他坚持分割是场灾难,是国际共产主义侵略的奖励,是一种背叛。 图/美联社

1955年,寓居南方的保大帝任命吴廷琰为总理。根据保大回忆录里的说法,他认为以当前的情势,没有比吴廷琰更好的选择,美国人对他很了解,甚至不遗余力替他撑腰。代表保大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吴廷琰之弟吴廷练,不断说服美国代表,南越国政府需要换血。在这种种情势下,吴廷琰回到越南赴任并得到美国直接援助,成为美国政府的「傀儡」。国家安全委员会5429/2决议计划明白指出,当时华盛顿方面计划在越南南方扶植一个附庸政权,即为越南共和国,该政权自始自终都是越南的合法政府。

当时南越有各方派系与势力缠斗着,虽然许多美国官员或议员认为吴廷琰不怎么接地气、没有魅力却又固执,都只能接受,因为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人:他是美国的机会。为了巩固吴的地位,华盛顿建立了各种举措,要建立他的人气,还要破坏对手的支持度,在北方开展、也要在南方进行。而这工作,就交给中情局去做。

空军出身的兰斯代尔少将(Edward Lansdale),接下了这个任务。兰斯代尔因在菲律宾清剿菲共(虎克)有功,被调到越南支援。善于使用宣传策略的他,筹划许多秘密行动,包含破坏铁路公路运输、污染石油,更出名的是他施放谣言称「越共会屠杀天主教徒」,造成一百多万北越天主教徒和人民南逃。这项「自由之路」计划透过美国第七舰队与航空公司,以「上帝已经去了南方」为号召,以及各种假消息和新闻来惊吓北越人民,同时向全世界制造出一种恐慌的印象,彻底污名化北越。

美国态度转趋积极的同时,吴廷琰也加紧巩固自己的强人统治。图为1955年,南越军与南越黑帮组织「平川派」在西贡街头的激战。 图/美联社

对南越和美国而言,这大规模南迁具有很强的宣传点,因为难民「用脚投票」,对北越发出拒绝的声音。美国媒体大篇幅报导这行动,图文并茂告诉读者:难民刚落脚就可以收到一个「欢迎包裹」,里面有肥皂、牙膏和毛巾,跟几罐牛奶,上头写着——

这是美国人民送给越南人民的礼物。

不过,吴廷琰政府还是遇到很多困难,新任驻越大使柯林斯(Lawton Collins)毫不犹豫地向华府发出质疑:「吴廷琰仍然是我们主要的问题。」他建议更换领导人,但不论他怎么频繁示警,华府都置之不理。兰斯代尔对柯林斯说:「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在这里取胜,否则我们面对的前景将越来越黑暗,这样的遗产,我们谁都不愿意传给子孙后代。」

柯林斯发出的电报,在1955年产生转变,当时,西贡政权开始进行些社会改革,甚至获得些经济独立,但都不影响他「换帅」的建议,他悲观认为「将南越从混乱和共产主义之手中解救下来的机会微乎其微」。

华府也有些动摇,但随着吴廷琰平定西贡的山头派系,华府只能重申对吴廷琰政府的承诺与支持。对美国来说,排挤掉法国人,意味着他们在南越下的赌注越来越大——如果吴廷琰倒台,那么美国的声誉将会受到重创,因为美国已经将自己绑在南越身上。

——(接续下篇/刺杀吴廷琰(下):忤逆美国操控的「越南木偶」)

——(接续下篇/刺杀吴廷琰(下):忤逆美国操控的「越南木偶」)

如果吴廷琰倒台,那么美国的声誉将会受到重创,因为美国已经将自己绑在南越身上。 图/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