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赋能自身到共建生态 起底2023年上市银行科技投入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随着科技在金融领域的不断深入,金融科技已经逐渐成为银行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

从日前公布的上市银行业绩报看,2023年,银行机构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甚至有股份制银行对于科技的投入同比增速超过20%。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银行对于科技的投入主要是围绕系统支持、数据支撑、赋能员工、服务客户等方面展开。同时,随着银行科技赋能的走深走实,银行正在探索共建金融生态。

银行竞速科技投入

从上市银行情况看,2023年,银行从资金、人员两方面强化了科技投入。

以六大国有银行为例,2023年6家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金额均超过百亿元。其中,工商银行(601398.SH)金融科技投入金额最多,达到了272.46亿元;建设银行(601939.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紧随其后,科技投入金额分别为250.24亿元、248.5亿元、223.97亿元;交通银行(601328.SH)、邮储银行(601658.SH)的金融科技投入也均在百亿元以上,分别为120.27亿元、112.78亿元。

同时,6家国有银行的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过3%。其中,交通银行以5.64%的占比位居首位。

相比之下,部分股份制银行科技投入也下了功夫。

2023年,中信银行(601998.SH)科技投入首次超过百亿元,达到121.53亿元,同比增长38.91%,占营收5.90%;民生银行(600016.SH)发布2023年年报显示,全年该行信息科技投入59.87亿元,同比增长27.19%,占营业收入4.56%,同比上升0.99个百分点。

在科技人才的引进方面,工商银行科技员工数量、占比仍然是六大行之首。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员达3.6万人,在员工总数中的占比为8.6%;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科技员工数量同样破万,分别为16331人、14541人和13150人;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分别为7814人、7055人。

在这场金融科技抢人大战中,股份制银行也加足马力。

如截至2023年年末,招商银行(600036.SH)研发人员高达10650人,占总员工人数的9.14%;兴业银行(601166.SH)科技人才7828人,较2022年年末增长16.85%,科技人才占比超过10%,达13.91%;民生银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达4559人,比2022年年末增长12.48%。

2024年,对金融科技人才的争夺已经开始。

日前,多家银行发布2024年春季校园招聘公告,对科技人才抛去橄榄枝。其中工商银行在“2024年度春季校园招聘启事”中提到,招聘科技菁英,主要为产品研发、用户研究、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与管理等领域提供科技人才储备;中国银行的2024年春季招聘公告提到,招聘信息科技运营中心信息科技岗位人才,主要负责全行信息系统生产运营管理、集团网络安全防控、信息科技生产运营领域数字化建设。

从“科技支撑”到“科技驱动”

随着金融科技逐步上升为部分银行的全行战略,银行机构逐步实现了从“科技支撑”到“科技驱动”的转变。

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银行对于科技投入主要围绕系统支持、数据支撑、赋能员工、服务客户等方面。

在系统支持方面,核心系统是银行运营的关键基础设施,承担着“大脑”的功能。近年来,核心系统转型升级已成为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以邮储银行为例,继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之后,该行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统于2023年12月16日第一批次投产上线,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于2024年1月27日全面投产上线。据悉,该行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投产后,邮储银行全天联机交易处理时间仅需65毫秒,比原系统减少30%;日终处理耗时从273分钟减至197分钟,降低28%;季度结息总时长从140分钟减至25分钟,降低82%。

在数据支撑方面,银行持续强化数据中台建设,整合行内外数据,提高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如邮储银行方面透露称,该行建立了360度客户全景视图,涵盖客户分析、营销管理等9大领域、49个应用场景、147项分析主题,支持乡村振兴、风险防控等多项重点业务发展;数据中台输出营销名单、预警模型等1300余项,实现了从提供基础数据向提供数据服务的重要转变。

在员工赋能方面,银行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办公效率。以工商银行为例,随着该行数字员工建设持续深化,在众多场景中承担了3万余个自然人的工作量,为员工减负赋能;招商银行提出加快从“线上招行”迈向“智慧招行”,AI智能化应用在智能客服、流程智能化、质检、海螺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场景实现全职人力替代超1.7万人。

在服务客户方面,工商银行副行长段红涛介绍称,通过赋能自身发展,该行打造领先的数字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运营风控体系,数字化业务占比超过了99%,手机银行月活客户超过了2.29亿户,数字劳动力的年工作量超过了3万个自然人;中国银行“中银e企赢”平台累计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近5万家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的跨境撮合综合服务,助力达成合作意向近4000项。

除了利用科技对银行自身进行赋能,记者注意到,银行正在积极放大开放银行,深化与外部生态平台合作,共建金融生态。

如工商银行方面提到,该行主动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创新司库系统,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依托开放银行连接超过5万家的企业客户。

司库是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资金管理与信息集中为重点,实现对企业资金等金融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统筹调度的现代化企业治理机制。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国资委1号文”),为国内企业司库建设指明了方向。

除工商银行外,中信银行、宁波银行等亦探索了司库管理系统,打造开放平台,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赋能。

通过创新提高生产力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其中指出“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在2023年11月份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数字金融被纳入“五篇大文章”,也说明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谈及金融科技在银行的应用前景,麦肯锡方面展望道,若银行能以巧妙、有创意的方式使用技术并将技术充分融合到自身的生态系统和运营模式中,则技术会带来颠覆性影响。“技术创新的步伐并未放缓,通过创新提高生产力也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我们看到,欧洲等部分地区领先者的技术投资多达落后者的2.5倍。”

对于具体的发力方向,麦肯锡方面认为,首先要抓住AI机遇,从前台直至后端,在客户服务全流程部署流程自动化、平台和生态系统(通常与高级分析法共同部署),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全流程服务。

近年来,银行已经抓紧了对AI的探索。如工商银行已经建成同业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的千亿级AI大模型技术体系,率先实现在多个金融业务领域创新应用。可以预见,以AI(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或将成为上市银行金融科技领域的下个赛点。

同时,麦肯锡方面建议,银行要扩大产品与服务的交付规模,实现多产品、平台化的交付模式,并大力挖掘顶尖技术人才和合作伙伴关系潜力;且要打造顺应未来的技术基础,培育以云端为基础的平台化架构,以实现持续创新,确保始终有能力部署下一代技术;另外,要提高技术风险处理能力,强化风控流程,确保能及时识别出如远程工作安全性等持续演变的下一代威胁,同时减少网络和AI风险,其中可能包括复杂的勒索软件。

(编辑:朱紫云 审核:夏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