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伦访中看民进党的焦虑

(图/路透社)

近来,美国对中国政策出现较大调整,理性主张擡头,美方重要决策人物,似乎不再担心「访中收获有限」。近期美国财长叶伦访中一周,以及随后国务卿布林肯对中国的访问,就是中美政经互动的例证。

4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决定在双边关系上采取一些「大动作」。动作内容敲定后,叶伦从万里之外的华盛顿,4月4日飞抵广州。访中一周,行程包括广州、北京。

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到广州迎接叶伦,在广州展开两轮会谈。细节的处理上,中方接待中规中矩,并显示礼仪(规格上,国务院副总理高出财政部长半级)。叶伦访中的主要内容——美中两国同意「就平衡经济增长进行讨论」。

叶伦不仅是鸽派经济学家,还是美国经济界、政界的代表。她在中美元首通话后,如此快速地抵达中国,说明美中互动除了讨论贸易商品以及关税等一般的问题,高科技竞争之外,不会局限于避免经济摩擦,而是具有世界地缘的政治意义。

叶伦这次访中透露的信号,重点在于拜登政府对中美关系的「斗而不破」有了「理性的理解」。举一个例子,川普说上任后会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70%的关税,单就加征关税擡高商品成本,人民的购买成本也会提高,这就是非常的不理性。

现在的问题是,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经过与中国的激烈较量,美国意识到不可能在制裁中国方面取胜。此外,美国贸易策略强调的友岸外包和去风险等,也离不开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妄言「脱钩」,完全脱离现实。

自裴洛西硬闯台湾后,民进党的角色,就是进行挑衅,引发冲突,维持海峡局势紧张。虽然赖清德用「和平保台」,代替「抗中保台」,但在美国地缘战略中,民进党「挑衅者」角色的定位,基本不变。如台湾军方的「第一击」之说,如「2.14」金门水域恶性撞船事件的处理,不开放两岸交流等,不言自明。这次叶伦快速访中,中美政经互动,将给民进党带来哪些焦虑?

焦虑之一,「亲美抗中」牌难以继续。中美通话中,拜登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其用语保持了美国立场的系统性、长期性。如美国重申不支持「台独」(这是拜登第六次表态「四不」发展为「六不」)。这与美国对华政策「虚化一个中国」的战术是有区别的。

焦虑之二,中美关系趋稳,意味「台独」的国际空间将继续缩小。从拜登政府对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和「反对台独」的表述看,美国对中美关系的基础,即中美三个公报,基本是认帐的。「事实台独」执政后,必然对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产生焦虑。。美国的真实立场,一旦冲破「资讯茧房」,对岛内民众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台独」的所谓国际空间,也必然进一步受到中美关系的束缚。

焦虑之三,贴上「反中、反共」标签的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产生的负面政治影响,可能是长期的,抹不掉的。这是指,民进党无力解决台湾安全问题,其「和平抗中」政策,禁不起考验。

中美关系的调整是长期的,叶伦访中,既然美国不担心「收获有限」,说明中美这次政经互动,不会仅仅局限于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影响全球供应链等。未来走向上,中美存在进入战略调整的可能。民进党以「事实台独」自居,自认为可以挑衅两岸。现在对中美关系的「斗而不破」,开始焦虑。民进党的挑衅角色,快走到尽头了。(作者为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