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转会提移除中正纪念堂铜像 他提醒:转型正义初衷是和解

施正锋(本报系资料照片)

促转会即将解散,代理主委叶虹灵提交任务总结报告,建议移除中正纪念堂大厅的蒋介石铜像。东华大学教授施正锋今天反问,当年中共一天到晚叫嚣「血洗台湾」,先后有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特别是八二三砲战。换做是其他人掌舵,会有怎么样的作法?他提醒政府「莫忘转型正义的初衷是为了社会和解」。

对于中正纪念堂的转型,国民党台北市长参选人蒋万安日前表示,中正纪念堂是「所有民众」的共同记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应该是在现有的基础下共同讨论加入其他元素,质疑「目前疫情严峻,难道这是政府的优先?」

施正锋认为,中正纪念堂的处理,朝野政党、省籍族群之间的看法即使不是南辕北辙,至少具有相当程度的敏感性。这牵涉到蒋介石在台湾的历史定位,及后人的自处。不说蒋介石在国共斗争落败的功过,也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一般对于他的挞伐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及白色恐怖的责任。

不过,对于二二八事件的背景,他说,除了行政长官陈仪难辞其咎,国民党政府内部派系斗争(军统vs.中统)是关键,还有中共潜伏份子伺机兴风作浪。更重要的是「台湾同胞」经历半世纪日本殖民统治,对于祖国的高度期待因为相对剥夺感而极度沮丧,终于以军事镇压收场。但「中国内战延烧与官民感情隔阂交错,蒋介石果真是罪魁祸首?」

他说明当年的历史,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先是代理总统李宗仁落跑美国,接着进入号称人类史上最长的戒严时期;一开头老美双手一摊,风雨飘摇,蒋介石恢复视事,政局直到韩战爆发才稍微稳住阵脚。此后,老毛子一天到晚叫嚣「血洗台湾」,果真先后有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特别是八二三砲战。

回顾那段惊涛骇浪的集体记忆,他说,威权统治制造不少侵犯人权的悲剧,难免有刑求逼供、罗织入罪、甚至公报私仇等令人悲愤的事,「然而,换做是其他人掌舵,会有怎么样的作法?」

施正锋指出,当年,国民政府为了安置避秦的百万军民,军公教是变动现有社会结构最少的方式,原本期待取代日本人的本省菁英,因为社会流动受阻而高度失望。不管实践孙中山《三民主义》理念、或担心共产党颠覆,土地改革严重打击本土仕绅阶层,然而,农地并未转手外省族群。

对于战前出生的台湾人来说,欠栽培或许是一辈子的痛,但他认为,战后婴儿潮世代则难说遭受差别待遇,否则,三级贫户之子陈水扁,哪有可能一路由台南一中念到台湾大学、甚至选上总统?

施正锋表示,蒋万安选上立委是否庇荫于蒋介石父子,应该要问台北市中山、及北松山的选民。坦诚而言,他的问政风格算是温文儒雅,有时候未免又过于温良恭俭让,尽管还有点羞涩,看来也尝试跨出蓝营舒适圈。他只提及蒋介石后期对于台湾建设的贡献,算是委婉的功过相抵论。

至于国家定位,他说,蒋万安又不是要选总统,台北市长必须应付的是「两岸论坛」,蒋提出共军不扰台、对台湾释出善意、及双方地位对等三原则,中规中矩,就看台北市民是否买单。「总之,转型正义的目的是和解,让台北市民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