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纪念堂转型竞图 学生组决审提多元想像

中正纪念堂(本报资料照)

各界瞩目的中正纪念堂园区的转型与改造,由台湾现代建筑学会、中华民国都市设计学会、中华民国景观学会,共同发起的「首都之心,城中转正:中正纪念堂园区新愿景概念竞图」,22、23日分为学生组与社会组,进行各15件作品的决审会,对于园区功能规画、铜像存废提出不同的想像方案。

期望能强化公民参与,凝聚多元共识,由台湾三大空间规画设计专业学会发起的中正纪念堂园区新愿景概念竞图,征件期间亦规画了论坛、讲座、工作坊、基地建筑文史导览等活动。此次中正纪念堂园区空间转型提案征件,共收到142件作品,最终有社会组、学生组各15件作品入围,并将由决审委员选出最后优胜的社会组、学生组各5件作品,也期待在作品的发表与交流中,借由这30个想像再扩散出更多的社会对话。

23日登场的学生组决选,「以身体尺度对权力之测量作为纪念」提案将中正纪念堂堂体改为高龄住宅,优先提供给受白色恐怖影响且愿意在此空间分享创伤经验的长者;东海大学「城市方舟」提案则将原有的堂体改为外形如金字塔般,内在可由不同视角观看蒋中正铜像,堂体外由植物包围的「和平方舟」。

「Taipei Sofa Project」提案拆除现有牌楼,将堂体设计阅读空间可衔接国图及周边小形图书馆;DMBT的「时间的流变」方案希望借着板块的重新规画,让堂体沉入地面下,变动过程中挖出的土壤将堆叠出多维的景观视角,并建议将国会新园区放置于此处;「时序颠覆」提案以30年的时间,将堂礼改至地下空间以保存历史,而在地面上另完成新的堂礼,渐进式的拆除并融入自然多元的生态。

学生组15组提案,不论堂体或雕像保留与否,多建议将原有的中轴线打破,将围墙拆除,至于空间的新功能各有主张,包括作为国会大楼、数据中心、高龄住宅等。决审评审团由贺陈旦担任主席,邀请Jolanta Gromadzka、Philip J. Goad、王明蘅、林曼丽、曾成德、曾旭正、黄丞仪担任评委,预计3月10日公布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