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筑牢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张文婷
近日,南方持续强降水,北方经历高温考验,南涝北旱态势严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6月16日,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今年首个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自2023年5月开始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已结束,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面对持续多发的极端天气,我们需时刻绷紧“安全弦”,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人民生活生产都造成严重影响。自然灾害多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自古以来,治理水患是安民兴邦的大事,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建都江堰,从开凿大运河到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悠悠五千年,中国人竭尽智慧和力量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造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应当看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偶然也是必然,我们要全面做好应急预案,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决有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三只小猪的故事里,大灰狼呼出的大风吹不倒砖头房子。安全防线牢不牢靠,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是根本。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卫星观测技术提前预警;大数据、人工智能提供智慧方案;无人机、动力舟桥、遥控智能挖掘机等“黑科技”硬核救灾……从建筑材料、监测预警、智能装备等,全面培育发展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将有助于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搭建能抵御更大风险的“安全屋”。
基层是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第一线,也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前沿。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房屋设施陈旧、基础设施空白、应急物质储备缺乏、防灾避灾点设置不科学等短板。“善除患者,理于未生”。提升基层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将功夫做在平时,做好“防”的文章,比如,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将避险避灾、防洪防汛方案融入韧性城市、乡村振兴规划;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建立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的基层应急队伍;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增强群众自救能力。
老百姓的事,时时放心不下。更为艰巨的“七上八下”防洪关键期即将到来,要把防汛之弦绷得更紧、应急准备做得更细、责任措施落得更实,所有防汛举措必须“跑”在洪水到来之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重点关注山洪易发区、沟口谷地、植被稀疏地带等风险区,查找防汛短板和不足,全面落实防范措施,确保部署关口前移,有力、有效抓好防汛工作。众志成城、不惧风雨,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