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大战,一场“赢家通吃”的烧钱竞赛
本文来源:硬AI
作者:卜淑情
OpenAI下一代模型提前曝光,为当前激烈的大模型之战再添一把大火。
据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稍早前报道,OpenAI神秘“草莓”(Strawberry,前身为Q*)项目,计划最早今年秋天推出。用“草莓”合成数据来开发的最新大模型“猎户座”(Orion),或于明年年初推出。
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大模型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大,它们能够解锁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增长。然而,投资机构Benchmark合伙人Sarah Tavel认为,一旦有更先进的模型出现,旧模型的价值就会迅速降低甚至为零,因此需要玩家持续不断地投入巨额投资,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
大模型之功,唯快不破
Tavel在早前的文章中指出,大模型的进步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它们还代表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她认为,大模型从辅助编程(copilot)发展到自动编程(autopilot),其创造的价值几乎是无限的,如果有人成为主导玩家,这可能是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机会。
其中,微软与OpenAI共同推出的AI编程工具GitHub Copilot,声称能提升10-20%的生产率,如果完全部署,每年有望产生1000-2000亿美元的价值。据估计,全球每年在软件工程师上的支出高达1万亿美元,大模型的进步将大幅减少企业在软件开发上的人力支出。
编程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大模型能力的增强,它们能够处理的任务将更加复杂,潜在的经济价值也将更加巨大。
挑战在于,随着模型变得更加复杂,训练它们所需的资本也以指数级增加。而一旦有更先进的模型出现,旧模型的价值就会迅速降低甚至为零,这使得投资回报难以预测。
以GPT3.5为例,2022年11月刚推出时,其性能吊打一众竞争对手的同时,定价也遥遥领先,每1000个token的定价为0.0200美元。短短一年半时间,现在其定价已经降至每1000个token 0.0005美元,降幅达到97.5%。
这种快速的商业化速度在科技领域是历史罕见,意味着大模型相关投资都可能迅速贬值。正因为如此,AI公司仍在争先恐后地加码对大模型的投资,以最终达到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宏伟目标,这一过程不太可能轻易跳过任何一步。
“赢家通吃”?
这也意味着,谁能在大模型开发中争取到主动权,谁就能成为这场战争的大赢家,从而获得丰厚的回报,而那些落后者则只能分得一些残羹剩饭。
Tavel指出,像微软、谷歌、Meta这样的巨头公司由于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能够持续投资于这一领域。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产生大量现金,使得它们能够不断加码对大模型的投资,以保持在大模型领域的领先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投资者回归理性,市场焦点逐渐集中在大模型的盈利能力上。在大模型的激烈竞争中,投资者可能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的投资回报。
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David Cahn此前指出,AI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和实际收入之间,差距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鉴于英伟达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年化数据中心运行率为1500亿美元,现在需要6000亿美元来偿还训练和运行大模型的巨额投资,目前至少有5000亿美元的空缺需要填补。
Tavel认为,随着大模型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差距只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