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色:最中国的色彩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当年写下的这首诗时曹丕肯定不会想到,他用来形容云彩的“丹霞”,会成为一座山的名字,并且最终以它来命名一种红色地貌。
1928年,我国地质学家冯景兰来到广东韶关的丹霞山开展地质调查。他注意到,这里形成于白垩纪的红色砂砾岩层,在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许多堡垒状的山峰、千姿百态的石柱、石桥和石洞等。他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而后历经陈国达、曾昭璇、黄进、彭华等学者百年来持续深入的研究,丹霞地貌最终成为一种由我国地质学家命名的地貌类型,而广东韶关丹霞山也因此成为丹霞地貌的发现之地和命名之地。
2010年,包括广东丹霞山在内的我国南方湿润区6个丹霞地貌景区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六个丹霞地貌区组团后,以“中国丹霞”统一命名。这被视为我国地貌学的一次成功。毕竟“丹霞”作为中国人自己发现命名的土生土长的地貌类型,能获得世界的认可,实属不易。
那么什么是丹霞地貌呢?丹霞地貌自提出以来,对其定义和内涵的界定始终充满争论。但无论分歧多么大,对丹霞地貌的形态和颜色则有广泛共识。在形态上,“顶平、身陡、麓缓”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标准形态,陡崖则是其必需具备的特点。而在颜色上,红色调是不能含糊的唯一色彩要素,所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所以丹霞地貌的最基本定义就是“有陡崖的红层地貌”。
由于我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不同区域的地质背景、构造条件、气候环境不同,形成的丹霞地貌在形态上完全不同。那怕以“中国丹霞”统一命名的6个世界自然遗产,也各尽其态,个性不同。
今天,我们推出一组不同的丹霞地貌景观,既有东南温润区丹霞,又有西北干旱区丹霞,还有一些高寒丹霞和一些似是而非的红层景观。大家都来看看,什么是最中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