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工具洛阳铲 成考古利器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修理洛阳铲。(CFP)

洛阳铲成为现代考古利器。(取自澎湃网)

如同大陆畅销作家马伯庸的认知:「盗墓也是古董题材的一个分支。」曾经是盗墓工具的洛阳铲如今也成了考古利器,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随着盗墓、鉴宝小说近年在大陆掀起热潮,一些盗墓、鉴宝的专有名词,也不再只是少数「圈内人」的神秘符号。

据大陆学者的调查,本为盗墓工具的洛阳铲,大约在1917至1928年左右出现。在此之前,洛阳的盗墓活动并没有固定的器具,多半是利用日常生活工具如铁铲;但由于洛阳铲可以轻易凿穿地层而得到古墓的信息,20世纪50年代,在考古学家郭文轩、蒋若是等人的推动下,成了田野考古的利器。

随着《盗墓笔记》小说热卖和电视剧热播,「倒斗」这个盗墓术语也不再是少数人才知道的行话。之所以叫「倒斗」,则因中国大墓,除了修在山腹中的,多半上面都有封土堆,形状恰似量米用的斗,反过来扣在地上;而盗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斗翻过来,就此形成「倒斗」一词。

又如古董圈中鉴定老玉,「沁色」是标准之一,即陪葬的玉体被环境中的物质所影响而改变颜色。「沁色」则又有「老提油」、「新提油」、「狗打醋」之说,宋代为「老提油」,明清为「新提油」,至于「狗打醋」,则是近代以狗血作为沁色原料而名之。

不过,如古董术语「包浆」,尽管众人皆知是指在古玩表面浮起的光皮,但外行人仍很难分辨,包浆是古物的旧光还是赝品的贼光;即使是行家也难免有没看准而被「打眼」的时候,因此鉴宝人往往不说「真」、「假」,而说东西「旧」、「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