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旅行】喜歡看植物的蔡珠兒,走島看花,最終看到自己
纤细艳丽的「绯红湿伞」,竟不是毒菇,是食用菌。 图/蔡珠儿摄影
不,我要讲的,不是二月樱花三月柚花,四月海芋五月油桐,九月栾树十月芒花⋯⋯这种看法,太容易了,不好玩啦。我说的看花,是看草,看树,看果,看苔,看菇,看一切花木植物,然后看到自己。
观看,是我们认识外界的主要方法,人类感官有八成来自视觉,然而怎么看、看什么,其实需要练习。说到看花,一般只知「数大就是美」,要盛放满开、澎湃壮观,我们才看得到,脑中的图像单位很大,画质很粗,细节模糊,导致另种目盲,对微物视而不见。
数大一定美?
我的伴侣就很有代表性。散步的路上,指个蔓藤给他看,明明就在鼻尖,他却四顾茫然,连声追问「是什么?」是鸡屎藤啦,白瓣红心的细致小花,很可爱吧,叶子还可以做粿,我们在香港吃过喔。我絮絮讲了,他也频频点头,然后过几天再看到,他浑然不识,完全失忆。
台湾原生的根节兰,有好几种,我在阿里山看到的,叫「反卷根节兰」,淡紫清丽。 图/蔡珠儿摄影
是啦,又要怪教育,生物课只教光合作用,没教我们辨认植物,无形无名,当然看不到也记不得。但是我后来知道,这种「无法在周遭环境注意到植物」的人,学者称为「植物盲」(plant blindness),其实很普遍,全球有成万上亿人(噢你也是吗?),因为无感,近年来,植物学和生物课程也大量消失,人类正在加速失明。
罹患植物盲
对,罹患植物盲不会死,但感官有缺陷,会错失很多乐趣,尤其旅途中。植物,就像景观、建筑、音乐、食物,是认识一个地方的线索,多知道一样,就多一种玩法,多一个次元。
台湾植物茂美,今年在岛内旅游,待得久看得细,大半年玩下来,见识更长,赞叹愈甚。譬如阿里山,我已去过好多次,最近这趟,在香林神木附近的林荫间,发现数处兰踪,青郁阔叶,淡紫花蕊,修长飘逸,栩栩欲飞,是台湾原生的根节兰,有好几个品种,这种花距往后卷翘的,叫「反卷根节兰」,几年前还上过邮票呢。
马祖特有的滨柃木,坚韧耐风,是木雕良材,又叫马祖紫檀。 图/蔡珠儿摄影
一枚小红菇
去小笠原的山路边,湿润幽深,青苔上落着小花,点点朱红,不对呀,针叶林哪来这种花?凑近细看,原来不是花,是一种小菇,纤细如钉,艳红如霞,带有柔亮的丝绒感,绮丽又诡异,啊呀美成这样,一定很毒吧。
在脸书发文求问,都说美,但没人认识,有人说「你发现新物种了」,我居然也信,半喜半疑晕陶陶。没带图鉴,上网查找,对真菌分类又不熟,只好盲人摸象,一科科去检索比对,盯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也幻灭了)!原来它叫「绯红湿伞」,是一种蜡伞科的小蕈,北半球林地常见,最意外的是,这绝美的菇竟然无毒,可以吃呢。
马祖芹壁某咖啡馆的窗景,非常爱琴海。 图/蔡珠儿摄影
离岛就更惊喜了。今年第一次去马祖,碧海青空,花树茏葱,恍惚以为到了希腊某小岛,但满目绿意,又像夏威夷。相思林里,熊蝉放声大叫,老屋石墙上,薜荔浓密成荫,累累结着肥硕果子;刚硬的岩壁间,野花缤纷,冒出嬝娜的月见草,南国蓟,彼岸花,金银花,洋商陆,粉紫油黄,衬着宝蓝海色,是台湾本岛见不到的构图,美呆了。
马祖紫珠和破布子
马祖特有的植物,更是迷人。海边石崖有耐风的滨柃木,又叫马祖紫檀,小叶墨绿油亮,枝干苍劲虬结,是木雕良材。村间路边,随处可见马祖紫珠,像台湾的杜虹花,但矮小清秀,珠串更鲜明。裸岩中的长萼瞿麦,粉红花蕊清逸出尘,有梦幻感。地上匍匐的马祖卷柏,细瘦如苔藓,但是很神奇,根部会缩起卷成一团,随风飘动,落地碰到水,就能伸展舒卷,生命力强韧可敬。
马祖紫珠,比台湾的杜虹花矮小清秀。 图/蔡珠儿摄影
植物透露许多讯息,例如北竿桥仔村的山坡边,我发现几棵野生的破布子,满树结着淡橙果粒。马祖人多是闽东移民,属福州菜系,并不吃破布子;但桥仔村以前是繁荣港口,族裔多元复杂,想必是闽南籍或台湾来的移民,带进了破布子。
花木风土app
多识草木虫鱼,好处说不尽,可以练眼力,拓宽视野,提高肉眼的像素,进一步能练记性,练知性,以小见大,看到一花一叶背后的土质、节候、历史和文化,萃取出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当然啦,也可以美学系,什么都不理,纯然赏心悦目,静观自得。
台湾的植物和地形,包山包海,丰富多样,风景点偶有志工导览,但一般村镇山野,只能靠自己摸索查找,我常盼望有地方达人带路,讲解当地植物。更彻底的办法,是开发各地的风土app,能辨认地域植物(最好还有其他生物),还能标示周遭的山名地质,就像观星的Star Walk一样,不用查得半死,举起手机一扫,立马分晓。
澎湖望安的野地中,我看到一种特别的藤。 图/蔡珠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