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一甲子,风起云涌株机情

(原标题:砥砺前行一甲子,风起云涌株机情)

姓名:文/秦天峰 整理/何丽丽

单位:株机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

当今,在中国的大地上,电力机车牵引着万吨列车飞奔;四纵四横高铁线上,和谐号、复兴号风驰电掣;大都市和城际间,地铁车辆和动车组列车,来往穿梭、多么欣欣向荣的壮丽图景啊!所有这一切,在时间的长卷上,都紧紧连结着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八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完成,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正在兴起,一九五六年制订的中国向科学技术进军十二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迅速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移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经过准备,一九五八年,由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联合湘潭电机厂及国内许多厂家,拉开了我国铁路干线第一台电力机车制造的序幕。

为了加强现场的生产力量,也是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国家决定北京铁道学院电力机车专业大三班、上海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大四班参加电力机车的制造任务,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分配到牵引电机换向器班劳动。那时工厂条件很差,生产设备仅有一台双柱油压机、一台卧式铣床、一个烘箱、再就是几台老虎钳了。当时最困难的工序就是换向器片的竖板铣槽,功率650千瓦、1500伏额定电压、六极结构的直流电机的换向片多达525片,铣槽的成品率仅30%,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谈到这里,作为株机人,我很自豪。后来在株机研制成功了换向片自动铣槽机,自动装夹工件,自动对中、自动落料,不仅质量好,工效提高了十几倍。

在六七十年代,工厂生产电力机车的装备不仅缺乏,而且落后,株机人有一股子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创新的精神,先后研制成功了龙门组合专门铣床、极孔组合占床,1200吨水压机,制动柜试验台等100多台套非标设备。在十年的时间里,克服了许多困难,经过多次重大技术改造和制造水平的提高,从一九八零年生产221号车起,实现了标准化、简统化、通用化。一九七五年五月四日,时任铁道部长的万里同志巡视工厂后在职工大会上说:“田心机厂的职工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正是这种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打硬仗精神,引领着株机人砥励前行一甲子。

一花绽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株机人在电力机车等牵引装备发展的过程中,以大局为重,为了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承建了永济电机厂、资电公司,剥离组建了现在的中车株洲所、株洲电机公司、中车株洲产投公司,并把图纸转移给大同厂、大连厂、戚厂等,有力地推动了铁路电力牵引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向上海、广州、深圳等许多城市支援了优秀的技术人才。所以,当2002年株机工艺提升取得初步成绩之时,时任铁道部装备部部长的陈国芳同志在株机召开的机车工厂六厂党委书记、厂长、总工、技术处长的现场会上说:株洲工厂的工艺提升实践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株洲厂是一个大学校、播种机。

株洲厂所六十年来的合作不仅树立了强强联合的范例,还进一步扩大到厂、所、局的范围。株洲厂、株洲所、四方厂、郑州局联合研制开发“中原之星”动车组就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从2000年7月3日签订“合作协议”到2001年9月21日竣工下线,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始终是株机人秉承的宗旨。众所周知,SS4型电力机车运行初期出现过一些质量问题,牵引装置,基础制动的提高改进工作任务量巨大,还要架车出轮,铁道部要求的时间也十分紧迫,时正值暑热,服务奋战在四个机务段内,天气太热,又连续作战,发生多次人员中暑晕倒情况,武南段的领导亲自把凉茶、绿豆汤送到工地。六十多年来,株洲厂与铁路局、机务段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对于株机服务工作的评价,1996年时任铁道部装备部部长的王德芳同志,在郑州挥毫写下了“枕着你的名字入眠”的条幅,他说用株洲厂的车我们放心,用好株洲厂的车我们有信心。

历史说明的是过去,它承载着所有铁路电气化人们的荣光和梦想,六十多年积淀下的宝贵经验,更指引着我们奔向未来。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六十年的平台上,在实现中国轨道交轨电气化的大道上奋勇前行,株机的未来会更美好,中国轨道交通的前景更辉煌。

(秦天峰,85岁,1961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株机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工艺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中国铁路干线第一台电力机车的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