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这100张动图让地理课本上的知识更简单易懂、各类地理图形判读技巧汇总

最专业的

地理科普平台

最实时的地理热门话题

‍地理课本上的知识都在这些动图里!有图有真相!看着更加简单易懂!

盘古大陆分裂和大陆漂移

大陆 - 海洋俯冲带

海底扩张和海洋磁异常

加拿大冰盖和海岸线移动

沿海侵蚀与海洋梯田的形成

通过海底扩张形成的南大西洋

北太平洋板块构造史

南太平洋板块构造史

1.7亿年至今,非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间的,大洋中脊的生长过程

石油沿断裂和多孔介质,向上运移的过程

圣芭芭拉海峡挤压缩短过程中,油气向上运移和在背斜转折端富集的过程

圣芭芭拉海峡南北,向褶皱和断裂的形成过程

加利福尼亚更新世横断山脉的,挤压缩短过程

加利福尼亚河流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加利福尼亚横断山脉演化的过程

切萨皮克湾地区,中新世化石层的形成

切萨皮克湾地区,中新世海岸线移动(12-16百万年)

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模式

半变异函数理论

表生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矿模式

玢岩铁矿理想形成模式

沉积铁锰矿床形成模式

充填交代(石英脉)型钨矿床形成模式

大洋洋流和现代磷酸盐沉积物的分布图

单一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和油气藏

地球结构和元素分配

风化型铁锰矿床形成模式

海底热水喷流型Zn-Pb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

海相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成矿模式

火山块状硫化物成矿模式

火山热液矿床成矿模式

金刚石矿床形成模式

矿床次生分散示意图

矿体边界线确定

矿体产状示意图

硫化物次生富集模式

陆相砂岩型铜矿床的理想形成模式

美国堪萨斯州尼马黑潜脊西翼爱尔-庇迪博-克凡尔脱·赛拉斯-佛罗伦斯-本斯诸穹隆上油气田分布图

某铁矿剖面图绘制

平缓背斜型水动力油气藏中油气分布示意图

浅成热液矿床成矿模式

浅海相沉积铁矿床铁矿物相分带示意图

蛇绿岩中豆荚状铬铁矿矿床形成模式

深部熔离成矿模式

试验法样槽剖面

探槽编录

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模式

晚期岩浆分结矿床成矿作用理想模式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形成模式

围岩矽卡岩化分带图

矽卡岩型铜矿床形成模式

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成矿模式

油滴在亲水碎屑岩孔喉中运移示意图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示意图AB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示意图CD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示意图EF

油气运移的示意图

在相连的系列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图

早期岩浆矿床(铬铁矿)形成模式

中国克拉通金伯利岩产状模式

钻孔岩心采取率计算编录1

钻孔分层采取率计算编录2

▼层理模拟

▼水平层理

▼交错层理-冲刷块

▼铲式正断层

▼窗棱构造

▼大陆漂移

▼地垒

▼飞来峰和构造窗

▼非共轴叠加

▼俯冲带及其形成演化sub

▼横跨或斜跨褶皱 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后展式逆冲断层系

▼火焰状构造

▼基底地垒上的箱状褶皱

▼基底正断层上的开阔褶皱

▼剪切

▼泥裂

▼逆断层

▼逆平移断层

▼平移

▼平移断层

▼平移逆断层

▼平移正断层

▼前展式逆冲断层系

▼砂岩球和砂岩枕

▼石香肠

▼石香肠_巧克力boudin

▼体变

▼弯滑作用

▼弯流褶皱

▼位错的移动(移地毯式)

▼形变

▼旋转

▼正断层

▼转换断层

火山喷发

冰川崩解

地震

滑坡

山洪、泥石流

海啸

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判读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读图名,明主题

研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明确关联图的主题

理关系,

找突破

把握内

在联系

根据框图中的文字内容、箭头指向,明确各框图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寻找主

导因素

结合主题和各框图之间的关系,分析并找出主导因素(或核心地理要素),然后抓住主导因素来分析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代入尝试验证

将最终判断代入关联图,然后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等,以验证其正确性

(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回答(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判读流程】

文字信息获取

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故厨余垃圾是该自动处理系统的原料。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B (2)C

(宁波高三检测)读我国某地农业生产模式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第Ⅱ阶段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2.与第Ⅰ阶段相比,第Ⅱ阶段农业生产模式对新农村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

②保持农村环境的清洁卫生

③促进城镇化进程

④提供清洁能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读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4.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

A.冬季寒冷漫长

B.科技水平低

C.原料不足

D.日照不长

5.下列关于秸秆利用的描述,最符合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  )

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

B.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C.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

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1.A 2.D

解析:第1题,第Ⅰ阶段的生产活动属于比较传统的单向生产,第Ⅱ阶段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延长和加工程度的提高,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2题,循环农业的生产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经济效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有利于保持农村环境的清洁卫生;沼气池能够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农村的发展和促进城镇化进程无关。

3.B 4.A 5.B

解析: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①是作物秸秆的产品,为饲料,②为燃料,③为肥料,④为废弃物。故选B。第4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不利于发展沼气。故选A。第5题,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以及将秸秆作为燃料,容易造成污染;直接还田腐烂较慢且容易携带病菌;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可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故选B。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曲(折)线图的判读

曲线上升,表示数值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值减少,水平降低。如上图,从1800年到2008年,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如图中,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如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1825年,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1825年之后为人口增长的第二阶段,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准确读取其数据,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与箭头②平行的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3.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结构: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类型

年轻型(增长型)

成年型(静止型)

老年型(缩减型)

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图示

(3)分析原因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4.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下图:

判读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作辅助线,读取数值

Ⅰ点出生率约为47‰,死亡率为40‰,自然增长率约为7‰,由此可知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

对比不同点的数值,分析人口增长变化

读取Ⅰ、Ⅱ、Ⅲ三点数值可知Ⅰ为原始型、Ⅲ为传统型、Ⅱ为现代型,由此可知该地不同时期的人口变化特点、人口问题,并可由此判定相应的人口政策等

(2021·山东等级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判读流程】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B (2)D (3)C

(北京西城区期末)下图分别示意我国1970年、2000年和2030年(预测)的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从我国人口发展情况判断,a、b、c三张图像依次对应的年份是(  )

A.1970年、2000年、2030年

B.1970年、2030年、2000年

C.2000年、2030年、1970年

D.2030年、2000年、1970年

2.1970—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有(  )

①人口负增长 ②男女比例 ③青少年和老龄人口比例

④中、高等教育普及率 ⑤流动人口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B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图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应为1970年人口状况;b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受教育水平明显较高,应为2030年人口状况;c图老龄化及受教育状况介于1970—2030年之间,应为2000年,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1970—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为青少年人口占比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中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③④正确;人口没有出现负增长,男女比例没有明显变化,流动人口比重没有体现,①②⑤错误。故选C。

(郑州高三二模)2020年春节期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河南省各地区的区内人口流动强度产生较大波动。人口流动强度是指该地区流动人口数与该地区居住人数之比。下图示意河南省郑州市及驻马店市两地2019年与2020年农历春节前后同期的城内人口流动强度指数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表示2019年两地的人口流动强度的曲线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4.图中表示郑州市的人口流动强度的曲线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5.两地春节前的人口流动强度的变化差异主要受(  )

A.假期长短的影响

B.文化传统的影响

C.新冠疫情的影响

D.人口迁移的影响

3.B 4.A 5.D

解析:第3题,2019年为正常年份,正常年份春节后人口流动强度指数大,2020年春节疫情暴发,春节后人口流动大幅度减少,人口流动强度指数小,曲线②④符合2020年,曲线①③更符合正常年份2019年。故选B。第4题,郑州市为人口流入区,春节前,很多人离开郑州市返乡过年,人口流出导致城市内人口流动减少。春节后人们返回郑州市工作,故①②曲线表示郑州市的人口流动强度。故选A。第5题,郑州市与驻马店市经济差距较大,分别为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因此人口迁移是两地春节前人口流动强度变化存在差异的原因,D正确。

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分布上限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低的为迎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山坡不同走向及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及迎风坡和背风坡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自然带分布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3)同一山体两侧垂直自然带的高度比较

①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分布上限比阴坡高。

②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

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限比背风坡高。从降水与蒸发两方面综合考虑,如黄土高原:阳坡降水量大于阴坡,但阳坡蒸发量也大于阴坡,因而组合起来是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比阴坡差,因此阳坡森林的分布上限比阴坡低。

③具体山地要具体分析其水热组合状况,看是热量起主导作用还是水分(不是降水)起主导作用。

(2020·高考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判读流程】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D (2)C

(福州高三模拟)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东西延伸约1 600 km,从季风区延伸至大陆内部。下图示意阿尔金山—祁连山北坡部分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上述山体符合自东向西排列的是(  )

A.①③②⑤④

B.③②⑤④①

C.④⑤③②①

D.⑤③④①②

2.①山体垂直带谱分异最简单,影响其产生的主要因素为(  )

A.降水量、相对高度

B.热量、海拔

C.热量、相对高度

D.降水量、海拔

(长沙高三模拟)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图为浙江的西天目山、乌岩岭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表示不同植被分布的海拔范围与大致比例。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推测,乌岩岭位于西天目山的(  )

A.南面

B.北面

C.东面

D.西面

4.乌岩岭相比于西天目山缺少落叶阔叶林带,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海拔高

B.人类活动

C.湿度大

D.坡度陡

5.白云尖是乌岩岭的最高峰,因终年被飞云白雾笼罩而得名。为达到极目远眺效果,攀登白云尖的最佳月份是(  )

A.3、4月份

B.6、7月份

C.10、11月份

D.1、2月份

1.C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④山体的基带为森林草原带,而其他各山体基带为山地荒漠带或者草原荒漠带,说明该山体降水相对较多,应位于东部,越向西水分条件越差,综合分析山体自东向西的排列为④⑤③②①。故选C。第2题,阿尔金山—祁连山为东西走向山脉,纬度大体相同,热量条件差异不大,①山体在各山体中垂直分异最简单,垂直带谱最少,与热量条件关系不大,排除B、C。自西向东降水量增加,垂直带谱总体变得较为复杂。而①山体相对高度较④大,但垂直分异简单,说明相对高度不是分异简单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海拔较其他山体低,自然带谱简单,由于降水量少,且降水垂直变化不大,导致①山体形成以荒漠为主的简单垂直分异, D对。故选D。

3.A 4.B 5.C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两座山基带都是常绿阔叶林,乌岩岭基带分布的上限更高些,因此可知乌岩岭的热量条件比西天目山好,推测其纬度较低,应在西天目山的南面。故选A。第4题,根据西天目山植被垂直分布的顺序可推知,在自然状况下,乌岩岭在海拔1 500 m以上应该出现落叶阔叶林,但是乌岩岭只出现了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林,推测可能是落叶阔叶林遭到人为破坏,退化为山地灌草林,B正确。第5题,冬春季节白云尖气温较低,植被生长状况欠佳,A、D错误;乌岩岭位于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云雾天气较多,山顶观赏效果较差,B错误;秋季秋高气爽,天气状况好,适合极目远眺,C正确。

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

1.根据纬度和大洋环流流向的组合,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和具体名称

步骤

实例

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图中甲、乙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丙是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第二步:根据洋流流向判断南北半球

图中甲位于南半球(逆时针方向),乙位于北半球(顺时针方向),丙位于北半球(逆时针方向)

第三步:联系世界洋流分布实际情况,确定洋流名称

图中,如果甲位于太平洋,则①为南赤道暖流,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③为西风漂流,④为秘鲁寒流;如果乙位于大西洋,则⑤为北赤道暖流,⑥为墨西哥湾暖流,⑦为北大西洋暖流,⑧为加那利寒流;如果丙位于太平洋,则⑨为阿拉斯加暖流,⑩为千岛寒流

2.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所在半球、流向、性质及名称

内容

方法

图示

判断

所在

半球

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为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北高南低,为南半球

判断

流向

“凸向即流向”。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确定

性质

“暖高寒低”。一般情况下,暖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确定

名称

A洋流位于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北流,为寒流→为太平洋的秘鲁寒流(或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亚寒流)

3.根据海陆轮廓或经纬网判断洋流的名称

图1示意日本及附近海域,a为日本暖流,b为千岛寒流,c为北太平洋暖流;图2所示区域位于南大西洋,d为巴西暖流,e为本格拉寒流。

(高考江苏卷)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甲处的洋流与图2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判读流程】

文字信息获取

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由此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由此可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D (2)C

下图为南美洲附近海域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所示海域两支洋流的大致流向及性质分别为(  )

A.甲处洋流自南向北流,为寒流;乙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暖流

B.甲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乙处洋流自南向北流,为暖流

C.甲处洋流自南向北流,为暖流;乙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

D.甲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暖流;乙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

2.下列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洋流减慢海洋污染物的净化速度

B.乙处洋流加快南北往来轮船航行速度

C.甲处洋流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

D.乙处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3.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甲位于南美洲西海岸,是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乙处是巴西暖流,自北向南流。故选A。第2题,洋流可把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加快净化速度,A、D错;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图中乙处洋流只是加快了由北向南航行的轮船速度,B错;洋流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的交换,C对。故选C。第3题,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丙、丁在赤道附近,甲、乙在副热带附近,可排除C、D。同纬度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低,排除A。故选B。

答案:1.A 2.C 3.B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判读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读横、纵

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上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读流量

过程图,

分析水

文特征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

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读流量季

节分布、

大小,判

断补给类型

①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节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

③出现春季和夏季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断流往往是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读流量特

征,判断

气候类型

甲河水量丰富,在我国应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在我国应主要分布于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读流量变化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

若流量季节变化平稳,说明该流域内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或上游有湖泊等;若流量季节变化大,说明该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等

下图分别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图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b)。读图,回答(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判读流程】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D (2)C

(温州期末)下图为黄河兰州至入海口河段径流量、年径流总量、含沙量及海拔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河口镇至旧孟津段河流含沙量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支流汇入较多

③水分蒸发较弱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旧孟津至利津段年径流总量不断降低,主要原因是(  )

A.用水量增加

B.降水量减少

C.蒸发量增加

D.流域面积减小

(杭州高三练习)读山东省径流量趋势变化图,完成3~4题。

3.影响山东省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流域面积

D.用水量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64年,山东省洪涝灾害严重

B.1977年,山东省径流量达到最大值

C.1961—1977年,山东省径流量持续增加

D.1977—2015年,山东省径流量持续减少

1.A 2.D

解析:第1题,河口镇至旧孟津段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①正确;由图可知,该河段径流量和年径流总量明显增加,可推测该区域降水量较多,支流汇入较多,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挟带泥沙量大,②正确、④错误;由河口镇至旧孟津段,纬度降低,水分蒸发加强,且地处北方,晴天多,光照强,蒸发较强,③错误。故选A。第2题,旧孟津至利津段为黄河下游,黄河下游形成了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减小,汇水面积小,再加上沿途水分蒸发和下渗,导致河流年径流总量不断降低。故选D。

3.B 4.A

解析:第3题,山东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降水。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主要的影响因素为降水。故选B。第4题,从图中可知,1964年,山东省径流量累积距平增长快,河流径流量达到最大值,说明降水量大,洪涝灾害严重,A正确、B错误。从流量累积距平线可知,1961—1977年,流量累积距平线有下降段,说明有负累积,表明山东省径流量未呈现持续增加,C错误。1977—2015年,流量累积距平线有上升段,说明有正累积,表明山东省径流量没有持续减少,D错误。故选A。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如图1中岩石由老到新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2中花岗岩形成晚于沉积岩Ⅰ)

判断地

质构造

(1)岩层连续且弯曲为褶皱。

(2)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

(3)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4)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

判断地表运动状况

(1)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图3中乙处岩层弯曲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3)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盖新的岩层,说明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图2甲处上部岩层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5)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2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

判断地

貌类型

根据地势起伏并结合地质构造,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如图3中丙)、断块山、陡崖等

(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1)~(2)题。

(1)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2)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判读流程】

文字信息获取

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说明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C (2)B

(2020·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2022·杭州高三专练)下图为学生绘制的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  )

A.甲为背斜山

B.乙断层形成早于褶皱

C.丙为火山岛

D.丁由板块碰撞形成

4.图中①岩石(  )

A.经冷却凝固形成

B.为沉积岩

C.由变质作用形成

D.有气孔

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河谷下半部有石灰岩分布,溶蚀作用下易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A正确。第2题,图示断层被花岗岩切断,说明断层在花岗岩之前形成,而且花岗岩连续完整,没有出现断裂,说明花岗岩形成后断层没有活动,A、B错误;断层上面还覆盖有砂砾岩和砂岩,且断层带上没有发育成明显的河谷,说明断层对现代河谷下切影响较小,C错误;砂砾岩、砂岩和断层之间发育了侵蚀面,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比侵蚀面早,D正确。

3.D 4.A

解析:第3题,甲处为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A错误;弯曲的岩层发生了断裂错动,说明乙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错误;丙处和陆地连为一体,是大陆岛,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大陆板块被挤压抬升,再加上海峡处断裂下陷,形成岛屿,C错误;丁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沟状地貌,即海沟,D正确。故选D。第4题,据图,根据所学知识,①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是液态岩浆在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由于地下压力巨大,该类岩石致密坚硬,花岗岩是该类岩石典型代表,A正确。故选A。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搜索地理关键词

顺手点击文末四连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