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地理】由国人提出的10大地学理论、层理、节理、解理、片理,这些理咋区分?
推荐关注地理图文
专业高考地理备考
每日更新坚持11年
地理知识集合汇总
中国地质科学在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理论。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理论,到张伯声的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等,这些理论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地质研究的道路,为国家资源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了坚实支撑。以下是对这些地质理论的简单介绍、提出时间及主要提出人:
1. 地质力学:- 提出时间:20世纪40年代。- 主要提出人:李四光。- 简介:这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现象,研究地壳各部分构造形变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以揭示不同构造形变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构造体系的分析,特别是活动构造的活动规律和动力来源,以及断层、褶皱等构造形迹形成的力学机理的分析。该理论对中国的矿产勘探、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陆相生油理论:
- 提出时间:20世纪上半叶(具体时间因是众多地质学家不断探索总结)。
- 主要提出人: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学家。
- 简介:打破了海相生油理论的局限,指出在陆相沉积环境中也能形成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中国找到大量石油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
3.第四纪冰川理论:
- 提出时间:20世纪初(经过长期研究和论证过程)。
- 主要提出人:李四光。
- 简介: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对研究中国地质构造、古气候以及生物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提出时间:1962年。- 主要提出人:张伯声。- 简介:认为整个地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在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并具有近等间距性,全球地壳表现为几个系统的一级套一级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的定蓑排列。
5.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提出时间:1954年。- 主要提出人:黄汲清。- 简介:该学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发生、发展到结束,要经历若干个构造旋回。构造旋回由呈周期出现的造山运动及其相伴随的一系列地质作用(沉积、岩浆活动、变质、变形及成矿)所划分开的地质历史阶段。该理论揭示了地壳呈多旋回开合向复杂方向演化的规律,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研究有重要价值。
6. 断块构造学说:- 提出时间:20世纪70年代。- 主要提出人:张文佑。- 简介:是以地质力学为基础,吸取了地槽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等的有关内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地构造理论。该学说认为岩石圈固结之后,断裂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断块是被岩石圈中不同深度的断裂及层间滑动断裂所切割成的块体。
7. 地洼学说:- 提出时间:1956年。- 主要提出人:陈国达。- 简介:认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既非地台区、也与地槽区有别的新型活动区,即地洼区。地洼学说强调了地壳演化的多阶段、螺旋式升进。
8. 煤成气理论:- 提出时间:在相关研究不断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具体较难确定单一提出时间)。- 主要提出人:戴金星。
- 简介:对中国天然气的形成、分布以及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煤成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9. 成矿系列理论:- 提出时间:由程裕淇等在长期的矿产地质研究过程中提出(具体时间为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主要提出人:程裕淇等。- 简介:有助于系统认识矿床的形成规律,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0. 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 提出时间:由陈毓川等在矿产勘查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具体时间为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主要提出人:陈毓川等。- 简介:将地质、物探、化探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高了成矿预测的准确性。
今天我们一起来辨析各种带“理”字的名词,如层理、节理、片理等。
先说层理,它可能是我们高中阶段遇上的第一个带“理”字的名词。
它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一种岩石构造。从外表看,层理就是岩石剖面上的层状纹理。
同一时段,在基本稳定的物理条件下,会形成单层的岩层。
而不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层,它们在沉积物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沉积时间和环境等方面都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
这样,形成于多个时期的岩层,层层叠加,就出现了明显的层理构造。
除了我们最熟悉的水平层理外,其实还会有很多种其他的层理类型。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是只有沉积岩才具有层理构造。
其他种类的岩石,如变质岩或岩浆岩,即便看上去有“成层”的外在形态,也是不能称之为层理的。
说完层理,再来看节理。
节理,其实就是岩石裂隙,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这里我们介绍三种常见的节理形成过程。
第一种,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就可能产生节理,这种就是原生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它就是在岩浆冷凝成岩的过程中形成的。
接着,我们去看岩石在形成之后再发育的节理。
第二种,因内力作用而形成节理,这种叫构造节理。如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挤压或拉张,造成了岩石断裂而出现裂隙。
这儿我们要注意区分,节理和断层。岩石断裂后,如果两侧岩层发生位移错位,这才是断层;而未发生位移错位的,就只是节理(裂隙)。断层和节理不是一回事,但它们经常相伴而生。
第三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节理,这就是风化节理,主要指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的裂隙。
风化节理 | 图源网络
之前,我们也出过视频专门讲节理,有需要的小羊羔可以点击下方视频回顾。
看过层理和节理之后,接着说“解理”。注意这个字,是“拆解”的“解”。
解理,是结晶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开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裂开的光滑平面就称为解理面。
相对前面提到的层理和节理来说,解理要更微观一些,是指矿物(岩石的组成部分)层面的现象。由于解理在高中地理中极少涉及,这儿我们就不展开来详说了。
最后,我们来看片理。
片理,是指变质岩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这种构造在岩石中呈薄片状的形态,包括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等,这些都统称为片理。
片理的具体特征会涉及矿物学和岩石学的相关知识,高中阶段也考察较少,这儿也不展开说。
但有一点我们要牢记,片理通常是变质岩的典型特征。
做个简单小结,今天提到的各种“理”,如果咱们做题遇到了,要想能从容应对,建议掌握好以下几点——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儿,记得做完题再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哦~
例题
落脚河峡谷住于贵州省毕节市区东侧,这里发育有较多的垂直节理即多断裂、裂隙发育。在60km2范围内发育了61.33km的峡谷,峡谷蜿蜒曲折,孕育了76个河曲,其规模和形态较为稀有和独特。河曲型深切峡谷形成主要经历湖盆期(孕育期)、自由河曲形成期和深切期。结合下面落脚河峡谷深切期纵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落脚河峡谷属于
A.喀斯特地貌 B.风成地貌
C.冰川侵蚀地貌 D.冻融风化地貌
2.对深切期峡谷的形成影响最弱的是
A.碳酸岩易被溶 B.地壳间歇性抬升
C.岩层较多的裂隙 D.谷坡崩塌现象频发
【答案】1.A 2.D
【解析】1.图中显示,落脚河峡谷有碳酸岩,降水丰富,发育了垂直节理和洞穴,有地下暗河发育,碳酸盐岩受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A正确。风成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地区,该地降水丰富,B错误。冰川侵蚀地貌发生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贵州纬度较低,海拔较低,缺少冰川地貌,C错误。贵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冻融现象少,缺少冻融风化地貌,D错误。故选A。
2.碳酸盐是可溶性岩石,遇上流水容易被溶蚀;地壳间歇性抬升,落差增大,使流水不断下切侵蚀;岩石的垂直节理加剧了流水的下切侵蚀;边坡崩塌导致两岸地形更平缓,不会出现深切的峡谷,因此,对深切期峡谷的形成影响最弱的是边坡的崩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普通认为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广东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典型丹霞地貌一殷表现为“顶平、身陡、麓缓”特征。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左图)和丹霞地貌形成演化环节示意图(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除重力崩塌作用外,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形式是
A.风化和风力侵蚀 B.冰川刨蚀和搬运
C.风力搬运和堆积 D.风化和流水侵蚀
4.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答案】3.D 4.B
【解析】3.丹霞地貌是是红色岩层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地区,除重力崩塌作用外,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形式是风化和流水侵蚀,D正确;东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风力侵蚀作用微弱;海拔较低,没有冰川分布,ABC错误。故选D。
4.读图可知,其形成过程首先是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侵蚀,形成沉积物③,然后沉积物固结成岩①,干热的气候使得岩层变红,后地壳抬升②,节理发育,最后外力进一步侵蚀成各种形态④,故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的三清山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公园,拥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该地的花岗岩山体发育有多组水平节理和垂向节理(节理:岩石裂隙)。山体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地貌景观。图为三清山地貌演变过程示意图。
(1)简述三清山从第I阶段到第Ⅱ阶段的演变过程。
(2)分析为何花岗岩地貌在形成峰林一峰柱地貌时多垂直节理,而形成花岗岩造型石时多水平节理。
(3)依据地貌演化一般规律,推测三清山地貌发展到第V阶段(终老阶段)时花岗岩造型石的演化结局及地势特征。
【答案】(1)岩浆侵入地表形成花岗岩体,地壳抬升,导致花岗岩出露地表,经风化、侵蚀、搬运,导致花岗岩出现裂隙,地壳进一步抬升,该地形成断裂构造,花岗岩岩体隆起形成三清山。
(2)花岗岩山地受水平挤压,发生 断裂,外力进一步沿节理破坏,山地逐渐发育成峰林、峰丛、峰柱;峰林、峰丛、峰柱与外部环境接触面积较大,且花岗岩岩体不整,外力沿局部不平整处进行水平侵蚀,形成水平节理
(3)花岗岩体进一步受风化、侵蚀,体积不断变小,以残峰,残丘等地貌景观,地势趋向平缓。
【分析】本题以三清山地貌演变过程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第I阶段,是岩浆侵入地表形成花岗岩体,地壳抬升,导致花岗岩出露地表,第Ⅱ阶段,出露地表的花岗岩,经风化、侵蚀、搬运,导致花岗岩出现裂隙,地壳进一步抬升,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形成断裂构造,花岗岩岩体隆起形成三清山。
(2)根据图中信息,第Ⅱ阶段,花岗岩山地受水平挤压,发生 断裂,垂直节理处更易受外力的破坏,山地逐渐发育成峰林、峰丛、峰柱;形成峰林、峰丛、峰柱后,峰林、峰丛、峰柱与外部环境接触面积较大,且花岗岩岩体不平整,外力沿局部不平整处进行水平侵蚀,形成水平节理
(3)三清山地貌发展到第V阶段(终老阶段)时,花岗岩体进一步受外力风化、侵蚀,山体常发生崩塌、滑落,使花岗岩体体积不断变小,以残峰,残丘等地貌景观,地势趋向平缓。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