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开讲 赵东元“孔”中看世界探究科学前沿

讲坛现场(央广网发 戚心茹摄)

央广网上海12月29日消息(记者韩晓余 通讯员殷梦昊 丁超逸 张校毓)“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份爱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从内心生发的理性思考。这种驱动力强烈到你愿意为它付出所有。”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赵东元的答案只有一个字:爱。

12月28日上午,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赵东元以“‘孔’中看世界——无尽的科学前沿”为题作报告。

自称“造孔之人”的他,这次不单聚焦于他所深耕的介孔材料领域,而是将视角拉得更广更远,从遥远的古希腊哲学谈起,分享化学这一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对于科研工作返璞归真的思考。

扎根本科教学20多年的赵东元,一向以备课认真著称。为了这场讲座,他更是花一周时间精心准备。148页的幻灯片,既有化学科学的发展,也有创新的科学思维,还有未来的学科发展。

讲坛现场(央广网发 戚心茹摄)

什么是化学?讲座伊始,赵东元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引入,从化学家的视角分享了人类如何看待物质,以及如何从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科学的历程。

化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其起点最早可溯源至中世纪的炼金术。人们研究物质的起源、构成,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神秘。希伯来语中的“Chaman”,便是“谜团”的意思。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赵东元结合甲骨文与杜甫诗句,揭示了“化”字所蕴含的变化之意。在他看来,“造化”正是化学的本质,大自然创造了万物,通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造就了大千世界。

谈及化学的特点,赵东元认为:“化学没有数学那么‘精确’,也没有物理那么‘高大上’,很多时候也看不见摸不着。一代代化学研究者,都是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前进。”比如,仅仅为了弄清楚空气的组成,人们就前前后后花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化学家要充满想象力,要有做探险家的能力。”赵东元强调。而与此同时,化学也是合成的艺术,是一门艺术的科学,需要被传承和创新。

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应用之间的关系?面对现场听众的提问,赵东元回答,尽管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实现转化,但基础研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而应当专注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本身。

“正如化学在炼金术、炼丹术中存在了很长时间,当人们以获取黄金为目的时,它就不是科学。”赵东元说,1661年,当罗伯特·波义耳写下第一本化学“教科书”并开始研究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变化时,化学才成为了一门科学。

“基础研究的翅膀一旦插上了应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他强调,做科研不要总是问“有什么用”,只有先回答好基础问题,才可能围绕已有的科研成果,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

而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赵东元也感受到了紧迫感。“现在,我们利用AI可以设计出200多种晶体材料,放在以前,人们要不断试错,花掉10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他正在带领团队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传统化学研究相结合。

就在今年11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赵东元受聘为首任院长。该研究院聚焦攻关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着力营造宽容、开放、活跃、自由的学术环境,为人才“十年磨一剑”提供制度保障。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是赵东元始终倡导的。他期待与更多科学家并肩努力、心无旁骛,“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让科学伴随我们的梦想实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