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解说短视频应如何共处

马越然近日,“张艺谋说对电影解说短视频很无语”成为热搜,使得关于电影解说短视频的讨论成为关注焦点。针对影视作品的解说短视频并非新生事物,“小帅”“小美”这两个常见的解说视频“专业词汇”早已成为互联网中的流行梗。关于电影解说短视频的讨论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舆论场。3年前,解说短视频和影视作品之间的矛盾围绕版权爆发。2021年4月9日,多家影视公司、视频平台及影视行业协会发表联合声明,呼吁生产运营者增强版权意识,社会各界共同维护行业生态。回到眼下这个讨论,张艺谋导演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每位受众也有自主选择媒介的权利。这次的讨论围绕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电影解说短视频是否在破坏电影艺术的生存空间。有观点认为,电影解说短视频和院线电影本就应该各美其美,甚至已然互惠共生。然而,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看,张导的担忧不无道理。长时间在暗环境内的影院观影体验,也就是张导在采访中提到的“仪式感”和“沉浸感”,赋予了大荧幕相比电视、手机等视频媒介重要的美学优势,同时也是一种脆弱又昂贵的媒介特征。短视频短平快的属性,使之不仅节目时间短,随时随地可以看,而且生产周期短,内容表达平,传播速度快,观看成本低,这与电影的媒介特征完全相反。电影解说短视频能够在3分钟内讲完一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以极高的信息密度和几乎为零的其他感官体验快速满足受众对于内容的渴望。再配合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投喂机制,长期下来,受众将难以体会到电影艺术的立体美,还可能对短视频产生媒介依赖,从而形成对于长视频,特别是去电影院看电影这种高成本视频观看模式的“媒介抵触”。但同时,从建设性视角来看,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失,短视频同时也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动力,两者的确有着共同发展的可能性。首先,短视频成为电影宣发的重要渠道,各大片商、名导都愈发重视短视频渠道的影响力,运用得当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解说短视频也可能帮助电影快速提高口碑,带来潜在观众。其次,同一个短视频平台既产生了简单的影视剧切片视频,也催生了精彩的解读视频,使得不少影视经典作品再次翻红,感动上一代后又感动新一代。这说明短视频平台本身可以持续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培养新一代的电影爱好者。最后,短视频可以被视为一条“行业鲶鱼”,从外部刺激电影市场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扬自身优势。经典的对白、典型的人物、跌宕的情节、精巧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炫酷的特效……这些好电影的元素不会因为解说短视频的出现而改变,更无法通过“小帅”“小美”的演绎在3分钟内传达给受众。如果从业者不断精进电影的艺术特征,解说短视频将成为电影的衍生产品,而非竞争对手。市场的分众化是摆在每一种大众媒介面前的共同课题。互联网和短视频的诞生迎合了分众市场特征,通过多元的内容供给俘获了不同需求的受众。电影艺术也需直面这一现实,一方面尊重市场规律和现象,另一方面努力找准自身定位,打磨自身特色,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时,解说短视频也应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同时寻求更为长远的发展道路,提高自己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逐渐淘汰带有争议的切片式制作方式和同质化的内容特征,不断提升信息增量,避免恶性竞争,发展成为个性化的视频形式的电影评论。张艺谋导演的一段采访能够引起舆论热议,说明短视频和电影媒介的竞争确有存在。但是,即使是媒介属性差异带来的竞争,也需要在法律和社会规范下展开,平台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共同维护良好的媒体环境。短视频和电影可以各自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在竞争中相互助力、和谐共生。(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