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岛的名字

(图/本报系资料照)

日本共同通讯社英文新闻于10月21日披露,日本外务省官员于20日表明曾向谷歌交涉,主张「尖阁列屿」是日本固有领土,历史以来受国际法认可,但谷歌地图Google Maps上将台湾所称的「钓鱼台岛」及中国所称的「钓鱼岛」与「尖阁列屿」并列,因此于10月19日要求谷歌移除该二名称。据日本共同社报导,该二中华名称已遭移除。

我上网查找,至少到10月30日为止,在台湾地区于谷歌地图上所看到的名称仍是「钓鱼台列屿」,并未因日本的要求而有所变动。这与2日外交部官员在立法院所述一致,并提到我驻日代表处已向日本外务省做出抗议。

岛屿的名字当然是一件大事,大到可以动摇国本,可以塑造一代青年的命运。

日本外务省于1970年9月正式宣称该列屿的领有权属琉球。同年底,冲绳警察拔除钓鱼台列屿上的中华民国国旗、日本巡逻艇驱逐台湾渔船,这些事件激起海外的台湾留学生愤怒,发起「保卫钓鱼台」运动,外抗强权、内争主权,全美串连,并于1971年在美国举行大规模游行。

后来留美的左右派学生在「安娜堡国是会议」分裂,张系国写下著名的保钓小说《昨日之怒》。爱台湾的热血青年组成「团结自强协会」,很多人束装返台,成为我国十大建设的尖兵,台湾经济起飞的推手。当时也有一批人「回归」大陆,例如著名作家陈若曦与她先生投奔「祖国」,后因目睹文革惨痛,又逃离中国,写下「尹县长」等「伤痕文学」名著。另一位保钓先锋林孝信在美创办《科学月刊》第零期,成为后来台湾科学普及萌芽的源头与通识教育的重镇。

台湾大学学生会长王复苏领头响应了海外保卫钓鱼台运动,当时领头的学生领袖马英九、赵少康等人在后来的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便此时此刻,他们的爱国与活力仍一如当年炙热,壮心未已。

因此,名称很重要,是一种符号,人们为之生,为之死。

安伯多‧艾可写的小说《玫瑰的名字》把符号与一连串的谋杀案连结起来,是一部成功的「哲学的戏剧化」。丹‧布朗的《达文西密码》、《天使与魔鬼》及《失落的符号》,以人间的生死故事不断扣问符号的意义。在《玫瑰的名字》中,作者藉威廉修士之口说出心声:「我从未质疑过符号的真相,那是人在世界上赖以判断方向的唯一依据。」

钓鱼台岛的名字亦然!中华民国政府须坚守,那是世界上及中华民国国民,可以判断我们这个国家走向的重要依据。(作者为钓鱼台教育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