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公立国际部,卷不过国际学校了…

近几年,国际教育已经在全国各个城市发展开来,深圳、广州的学校纷纷崛起,南京、武汉、苏州也不甘示弱。在这其中,走国际教育路线想要爬藤,首选绝对是公立国际部,毕竟在这里读书,除了AP十几门考试,还要学普考课程完成会考,刷托福和SAT的标化成绩,以及做活动、竞赛、科研背景提升…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之前,美国发布了年度《门户开放报告》,在中国家长群里引起一阵小波澜。

数据显示,在经历了两年低谷后,2022/2023学年美国留学生总数再次破百万,达到1,057,188人,同比增加11.5%。

回升的趋势,标志着美国仍然是全球留学生追逐的目的地,这让中国爹妈对留美信心突然爆棚。

注:OPT为海外留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实习工作许可,持有F1学生签证。

但有意思的是,相比国际生涌入美国上学的疯狂,美国本土学生的数量却在剧烈下滑,2023年在校人数比22年少了130多万,在国际生源暴增的情况下,居然跌到了近十年的最低点。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一是美国中产没钱了,二是美国大学缺钱了。

这两点对有计划留美的中国家长来说都非常利好:

美国小孩不上大学了,会空出更多的学位;美国大学没钱了就会变脸,藤校扯下高冷的面具,对中国Dad和Mom敞开大门,欢迎有钱的你…

刷到大藤的机会,终于来了!

中国爹妈搓搓小手,准备开始新一轮的卷王争霸。

关注我公号的朋友都知道,走国际教育路线想要爬藤,首选绝对是公立国际部。

相比国际化学校每年零星爆出的几个offer,以北师大实验、北京四中、人大附ICC、十一学校,以及一零一为代表的公立国际部,每年大藤和G5一出手,走得就是批发不是零售…

据统计数据,23年北师大实验一家就横扫了大藤,拿下4个哈佛、1个耶鲁、2个宾大、5个杜克、5个布朗、2个康奈尔和3个芝大;

以及N个大U:4个斯坦福、7个霍普金斯,7个卡内基梅隆,US news排名TOP20的offer共拿下了79枚,还不包括英国方向的7个牛津、2个剑桥和11个帝国理工等…

再看看其他几家,5所学校加起来的数字,能占掉23年藤校的半壁江山。

为什么北京公立国际部能这么牛?原因有几个:

首先,生源很牛。

公立国际部的招生需要经过中考,录取的学生统统是分数掐尖——

2022年北京中考总分660,五大公立国际部最低录取645分,而北师大实验国际部最低划线是648,这还是西城娃才配有的机会,海淀娃想要跨区进爬藤王,分数直接飙到654。

一分甩开半个操场,这话在公立国际部里不是玩笑。而且,只有中考成绩出类拔萃还不足够,标化成绩也不能拖后腿。

第一梯队国际部的托福要求95分起,但入学你真的只有95分就只能垫底。在这些学校里,托福110分+的新生早已站满一地。

其次,课程量加码。

以爬藤王北师大实验国际部举例,他们独创了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爬藤用的中外混合课程体系,其中学术部分包括:国家学历课程、中外融合课程、大学通识课程、研学项目课程。

其中国家学历就是普高课程,上公立必修,而且高一和高考本部学的一模一样,考试难度国际部的学霸看了都想落泪;融合课程和大学通识课程,就是ACT,理科AP,SAT2…

总之,什么东西好就学什么,什么能出成绩学什么,真正拼出了一个中外课程大荟萃,还有特色课莎士比亚选读和美国文学写作等…

前两年有小孩觉得国际学校的课程稀松,跑去挑战公立国际部,玩学术加压,从此走上了一条痛不欲生的升学路——

除了AP十几门考试,要学普考课程完成会考,刷托福和SAT的标化成绩;还要做活动、竞赛、科研背景提升…

在精密地策略下实现多线程并发:每天早晨6点起床,熬到晚上12点还在写作业,卷生卷死卷掉自己半条命。

之前有人吐槽,说国际部里没有国际教育,它只是国际课程堆砌的升学加工厂;

有人立刻跳出来反驳,说这也没什么不对。爬藤本就是「不卷死别人,就被别人卷死」的一条路。想要在和印度巴基斯坦学霸的竞争中出类拔萃,拿到大U的入场券就只能努力加倍——

托福115+,AP卷上十几门,年年都有这已经不算稀奇,如今冲刺名校的队伍已进去下一层境界:文理双卷。

今年北师大实验的被哈佛录取的一个小孩,初中时就出版诗集,写出「万仞山壁如一粒沙平放在心底」的句子,但他其实爱的是数学。线性代数自学成才,高中研究量子计算,课题名称是《量子比特门对量子干扰和退相干纠错》…

最后拿到哈佛文学+数学双料offer,轻轻挥了挥衣袖就去了牛津数学系。

之前还有个走纯文科路线的小孩,AP就选了微积分、SAT2数学和物理,他说在学霸云集的氛围里打拼,高一上不了难度,未来的日子只会被虐惨…

有句话说的好:想在国际部拥有一席之地,需要的不是全力以赴,而是三头六臂。

顺便说一句,有些校国际部优秀学生过于集中,为了避免申请时互相踩踏,甚至会限制学生选校。

比如十一录取求稳,每年大小藤保证雨露均沾;而不限制选校的北师大实验,则直接内部调控,也年年能完成大满贯。

本以为国际教育圈里,公立国际部就卷到头了,最近发现似乎不是这样,真的卷王其实在美国。

有个朋友最近见识了一下BASIS的硅谷分校,说自己看得是目瞪口呆——

美国小孩八点半上课,这所小学每天7点20上课;每周还有三四门考试,其强度不亚于国内的公立高中;

不仅学习强度大,课程还主打一个超前学。

初中课程里的数理化,难度已经碾压美国的公立高中,七年级上代数1,代数2和微积分,八年级必选AP(至少6门)且计入GPA;高中毕业平均要修完13门AP,最彪悍的甚至考出了20多门。而申请美本的平均数,是一个学生考4-5门。

这样的鸡血确实颠覆认知。

之前深圳BASIS在国内就卷出了名。密不透风的学术课程、公立的教育方式被国际教育圈诟病:六年级的课表里就没有体育和艺术课,全都改上物化生;课间只有5分钟,上厕所要跑步去;午休时间50分钟,一半吃饭一半答疑。

一个国际化学校把衡水的作风贯彻始终、发扬光大,搞得比公立国际部还卷…

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一年收20多万的学费,用高考的模式搞教育,引得全国家长蜂拥而至,报名人数上千淘汰率60%。因为毕业生80%能进入全美排名前50的大学,40%能达到牛剑的录取标准。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鸡血的教育对追求学校排名的爹妈来说,还这就是刚需。

而且为了追求升学结果,如果学校不够卷,爹妈就会自己卷。

这两年我身边那些有钱的朋友,一边交着30来万的学费读最顶尖的国际化学校,一边猛烈砸钱给小孩全方位加餐:

小学就各种打基础,选最小众的项目,文理竞赛双向提升。把课时费卷到了2000块一小时起,搞得同为国际学校家长的朋友都跟不起…

何必呢?读的是国际学校,有必要像海淀家长一样拼吗?

真没必要但没办法,教育的内卷本就是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持续跟进。

对升学最直白的诉求,让连国际化学校也难逃转型的劫数,原来招生都是大谈理念,现在如果不讲讲升学结果,根本抓不住家长的心。

有人为爬藤选择狂卷,就有人对此嗤之以鼻。

这两年国际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

以前家长喜欢从国际往公立转,觉得公立扎实;这两年一群爹妈带娃从公立/国际部转回国际校,或选择直接出国读美高英高。

其中原因有几个:

第一,经济下行,对投资回报率敏感的家长,渐渐退出了国际教育的队伍。

现在肯砸几百万送娃读书的爹妈,想的不是能出人头地而是怎么逃离内卷,让小孩活得有松弛感。

这一类家长追求的是纯粹的国际教育,而不是名校毕业回来找份工作,所以希望小孩在宽松的国际学校里学习,找到兴趣发现自我。

他们的教育要求不低,但目标佛系。就像李湘送王诗龄去英国读书,让她学中英日三门外语做世界公民,目的只有一个,只是想让她能找到一个喜欢的地方生活…

第二,很多家长意识到,爬藤实在太难了。

除小孩天赋异禀是个苗子,家长还得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花样支持:从竞赛到科研、顾问申请,策略文书一步都不能出错;最后卷生卷死,标化样样接近满分,临门一脚还得拼「学业线」,真是差点儿运气都不行。

但结果呢?藤校毕业然后躺平养生的一大把,白白辜负了爹妈半生努力。

何必呢?还不如直接读国际学校,进TOP50的学校,内卷减半不费爹妈,出路也未必就有多差。

第三,国际化学校的录取,越来越向顶尖国际部靠拢。

之前欧美大U和G5发榜,都是国际部的天下,如今局势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国际化学校的offer也开始对海外名校进行批量收割。

以2023年鼎石录取结果来看,美国前50的学校已完成近60%的覆盖,其中包含普林斯顿、布朗、耶鲁、达茅、杜克等一众大藤校;英国G5也已经全部集齐,23年5人拿到牛剑offer…

虽然这个结果和顶尖国际部还有差距(原因可能是学生规模和选拔体系不同),但也能看出,国际化学校上升的步伐已势不可挡。

至于,当下想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该怎么选择?

一部分家庭极致追求名校,一群人追求教育自由化。我觉得这两个选择没有对错,只看适合不适合。

如果家里不差钱也不缺牛娃,自然可以去搏一把——

公立系统里成长起来的自律型学霸,可以去公立国际部卷一把,通过技术性升学策略、严密的竞赛备考规划,实现名校录取的目标;

从小接受国际教育,脑洞大且对世界满满好奇心的牛娃,可以在国际化学校里充分发展,不断试错找出自己的兴趣点,拿出专业热情一样能得到大U和G5的青睐。

如果家里不差钱但养的是个普娃,家长就要保持一个良好心态——

以TOP30为目标去努力,可以接受TOP100的结果。

小孩耐鸡就可以送进公立国际部去卷,没准浓郁的学术氛围可以让他升学来一记暴击。还有,公立国际部过去一代代毕业生积累的声誉,为学弟学妹们申请铺平了道路;

不耐鸡就送国际化的学校,让教育充满松弛感。1:6甚至1:3的中外教师资配比,让小孩得到充分的学业关注,成长充满人文关怀。

今年国际学校的朋友跟我吐槽,说很多家长把娃从公立转到他们学校,因为看上了操场和体育课,在这群爹妈看来,学得一般就算了,身体必须要搞好。

如果没钱还养了个学霸,建议你公立一路到底。留学没大家想得那么甜,很多人倾家荡产后才醒悟,这条路比高考985还卷还难;

如果没钱又养了个普娃,那就让娃学好英语吧!

厚积薄发型的小孩,以后能自己挣钱出国读书;学业平凡的娃,哪怕未来学门手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那也可以平趟欧美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