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行业刷新是新旧时代的转换 而不是替代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本站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汽车7月8日报道

7月7日-9日,以“刷新”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湖北武汉中国车谷举办。三天时间里,论坛共有超过60场演讲、12场议题讨论、1个联盟倡议和1场巅峰对话等环节,通过众多嘉宾的争鸣讨论,共议产业发展刷新未来。

7月8日,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丁磊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谈到,当下,整个时代都在刷新,行业的刷新是新旧时代的转换,而不是替代。“这种转换不是替代的关系,是多元、混合、大跨度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刷新不是一种格式化、不是一种重启,不是一种refresh,而是一种更大程度上的一个纬度(参数丨图片)的整合。”

那么,汽车产业在刷新的同时将面临哪些问题?丁磊总结了七点:

第一,到底是颠覆还是传承?新的时代颠覆了过去很多传统的思维和惯性,也颠覆了很多商业模式,但是在这个颠覆中很多精华又传承下来,比方整车的开发流程、比方软件的开发流程,这些科学规律还是会传承下来。

第二,面临着解构和重组的问题,很多业务单元、很多技术单元被解构了,在解构的过程中在新的模式、新的业态下完成了重组。

第三,叫异业侵融,侵入又融合,过去很多汽车上的硬件是其它行业的,现在很多硬件都是其它行业的,比如摄像头是手机行业的,激光雷达是通讯包括军用行业的,包括像互联网、手机、IT行业的很多软件、硬件侵入到汽车行业但是融合的非常好。大家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汽车硬件和软件。

第四,用户现在购车最重要的考虑是体验,所以是体验至上,过去是功能至上,拿到这个车多少发动机排量、多少空间,现在完全是体验至上,他决定买这个车本身也是在体验的纬度上决策的。他的体验不单是功能体验,更多是一个场景的体验。

第五,这个产业刷新以后战线更长了,过去要面对一级供应商,现在要面对四五级的供应商甚至到芯片了。用户端过去是产品的周期,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现在是用户的生命周期,用户买了你的车会享受到你整个生态的这些服务,并且这个循环会不断地延续,甚至于到软件和生态分开的这样一个场景,所以战线越来越长。

第六,阵地越来越宽,过去主机厂比较关注的是垂直产业链,而现在更要关注横向的产业链,包括对重大技术投入的决策越来越难,到底进不进入芯片,到底进不进入核心控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这些对行业从业人员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决策,过去决策只要决策你的发动机、决策你的底盘控制系统,现在要决策的东西太多了。

最后一个是迭代加快,过去传统的业态下车型的迭代基本上三、四年,小的中期改款也要一两年,现在迭代很快,过去软件迭代几个月,现在软件包括功能的迭代几乎到了以小时来衡量的快速迭代。所以刷新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要么是被动刷新,要么是自我刷新。

以下为丁磊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贾可博士、各位同行,轩辕的各位学员们大家下午好!近几年来受贾可博士的邀请,我都现场参加了蓝皮书,也学到了很多。从《勇气》到《冬芽》、到《先手》,到今天的《刷新》,一路走来,这样一种召开也反应了贾可博士的刷新和勇气。

今天贾可博士出了一个高考的题目叫《刷新》,来之前他跟我说你必须要有观点同时要有论据,我今天尝试一下。

第一个观点,刷新是由不得你的,整个时代都在刷新。我参加汽车行业是三十年以上的经历,作为今天还在一线的CEO,我感触非常多。我在一线迎接市场的挑战、服务用户,有很多感触,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刷新带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这个时代跟我们过去传统的产业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制造业在PK互联网,大家说到底是互联网整合汽车还是汽车融合互联网,有造手机的造汽车,也有造汽车的现在要造手机。大家还看到到底是硬件还是软件?软件定义汽车还是软件定义硬件?现在芯片到底是软件还是硬件?大家都众说纷纭。

再有,到底是汽车还是手机,是手机的时代还是汽车的时代?再有是供应链还是生态圈,供应链是垂直的,而生态圈是发散的。到底是批售还是直营,汽车销售是最晚开放零售的行业,其它产业早就在二三十年就进入了零售,就能够直接面对用户,而汽车产业到今天还有很多主机厂是通过4S店来面对用户的。这些都是需要来进行刷新的,整个行业的刷新也是新旧时代的转换,而不是替代。

这种转换不是替代的关系,是多元、混合、大跨度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刷新不是一种格式化、不是一种重启,不是一种refresh,而是一种更大程度上的一个纬度的整合。我根据我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到底是颠覆还是传承?新的时代颠覆了过去很多传统的思维和惯性,也颠覆了很多商业模式,但是在这个颠覆中很多精华又传承下来,比方整车的开发流程、比方软件的开发流程,这些科学规律还是会传承下来。同时第二个方面,面临着解构和重组的问题,很多业务单元、很多技术单元被解构了,在解构的过程中在新的模式、新的业态下完成了重组。

第三叫异业侵融,侵入又融合,过去很多汽车上的硬件是其它行业的,现在很多硬件都是其它行业的,比如摄像头是手机行业的,激光雷达是通讯包括军用行业的,包括像互联网、手机、IT行业的很多软件、硬件侵入到汽车行业但是融合的非常好。大家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汽车硬件和软件。

第四,用户现在购车最重要的考虑是体验,所以是体验至上,过去是功能至上,拿到这个车多少发动机排量、多少空间,现在完全是体验至上,他决定买这个车本身也是在体验的纬度上决策的。他的体验不单是功能体验,更多是一个场景的体验。

第五,这个产业刷新以后战线更长了,过去要面对一级供应商,现在要面对四五级的供应商甚至到芯片了。用户端过去是产品的周期,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现在是用户的生命周期,用户买了你的车会享受到你整个生态的这些服务,并且这个循环会不断地延续,甚至于到软件和生态分开的这样一个场景,所以战线越来越长。

第六,阵地越来越宽,过去主机厂比较关注的是垂直产业链,而现在更要关注横向的产业链,包括对重大技术投入的决策越来越难,到底进不进入芯片,到底进不进入核心控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这些对行业从业人员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决策,过去决策只要决策你的发动机、决策你的底盘控制系统,现在要决策的东西太多了。

最后一个是迭代加快,过去传统的业态下车型的迭代基本上三、四年,小的中期改款也要一两年,现在迭代很快,过去软件迭代几个月,现在软件包括功能的迭代几乎到了以小时来衡量的快速迭代。所以刷新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要么是被动刷新,要么是自我刷新。

在华人运通高合我们是不断地刷新自己,同时不断地在前瞻。比如我们在2020年9月宣布、并在2021年5月交付的量产车型HiPhi X,它的车体造型上面部分是超跑,下面部分是SUV,这个在电动车比例里率先进入市场,它的智能灯光系统当时是唯一量产的可编程的大灯,这个大灯除了可编程投放电影以外,还能配合夜间的自动驾驶和夜间行驶,还有ISD智能大灯可以打出表情包。这样多功能的灯光系统,刷新了大家对汽车灯光的概念,过去行业里虽然有这样的梦想和追求,但没有量产,而华人运通把这样的梦想变成了量产的现实,还把这些智能功能提到了更高端、可以开放给用户去一起共创。

再就是给大家印象非常深的是NT DOOR,高合展翼门,在量产车里、在汽车历史上这样量产的车门是第一次投放市场,并且两个车门可以组合开关:下雨天的时候顶门可以不开,侧门可以开,根据不同的功能组合。在我们开发的领先的H-SOA架构,也就是基于服务的这样一种电子架构的情况下,车门跟车灯可以根据音乐进行起舞、可以编程。所以我认为这个车刷新了我职业生涯当中交付过的产品,也刷新了那个时间点上整个行业里一个车型能够承载、展现的性能和场景。

刷新是一个自我不断进化的刷新。最近我们又来了一次刷新,就是新概念GT,这部车已经发布了,完全是量产的,大家看到这个照片,整个光影都是在实车下拍的。这个车看上去像来自于未来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场景。这就是用华人运通高合汽车这样一种刷新的理念,一种愿景的驱动,我们把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车带到今天,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从设计还是工程开发,要颠覆很多过去固有的传统开发模式,才能打造这样一部车。

我们对“GT”的概念也进行了刷新。过去GT那种流线形、低矮的形貌根深蒂固留在大家的心目中,而今天我们带来的超跑GT完全是来自于未来的一种形式的展现,所以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创新,把过去我们脑子里的GT完全给刷新了。它的外形代表着未来的时尚,时装的时尚叫fashion,所有的时尚时装一开始总被人家认为是奇装异服,但是今天来看经过时间检验,这些时尚成为大家生活的必需。HiPhi Z的数字机甲、数字交互灯光、包括智能进出系统,就代表了未来的潮流。

第二个刷新是HiPhi Z的中控。传统的中控只能横的或者直的,或者横的直的交互,我们这个中控可以有多维角度的展示,跟机器人和机器手是一样的。这样的应用在行业里率先投入量产,我们叫数字生命的HiPhi Bot。通过这样一个全新的人机交互的智能化终端,我们把数字理念融合在这部未来的新概念GT。

作为超跑GT,HiPhi Z还有它卓越的操控感。我们强调的不是过去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排量大、噪声大、汽油味的这种超跑,我们强调的是电子时代精准的、安静的、平顺的同时又是强劲的这样一种超跑体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刷新了超跑体验。

在演讲的最后,我知道轩辕的企业家学员大部分都是创业的,我想跟大家分享这么一句话。我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工作时走访过很多创业公司,这是他们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我想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飞速刷新的时代也跟大家分享,那就是:“每天叫醒我们的不再是闹钟,而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轰鸣”。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快,就像我这样做了三十年的汽车专业人士,也感到越来越挑战,无论是决策的东西还是判断的知识领域,指数级的上升。但是我们没有退路,只能一往无前,把所有焦虑都放下,就是一个字——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