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1,超燃,这部主旋律电影意外好看!

上下共欲者胜!

——《志愿军:雄兵出击》

文丨旧故麻袋

踩着国庆档的尾巴去看《志愿军》,原计划是去看《莫斯科行动》的,但错过了一场,在我们的既定时间里,它的排片太少了,只能选择《志愿军》,可能是冥冥中注定。

本能排斥《志愿军》是因为近两年看了太多有关“抗美援朝”的电影,《长津湖》、《金刚川》、《狙击手》,太残酷了。

每当机枪突突突时,就看的我胸口直疼,明白了那段历史的不易,了解了那段历史的惨烈,知道如今的和平是那么多烈士的前仆后继,心里就不免揪心,但凡是有点良知的人都会“不忍心”看这些电影,所以国庆档《志愿军》一直都不在的观看名单里。

好巧不巧,还是赶上了,好在这次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和以往那些“抗美援朝”电影有点不一样,甚至说如果抗战电影都这么拍,我愿意一直看,因为它表现的不仅是烈士们如何英勇就义,更多的是各个阶层为了国家安全与发展做出的贡献,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民众,每个人都愿意为新中国付出一切。

上下共欲者胜,所以这场战役表面看起来无异于以卵击石,可实际上赢面很大,因为我们上下一心。

以往“抗美援朝”电影,多数时间花在战场,看年轻战士们是如何抵御敌人的利器,一步步将敌人打退至三八线,又如何用血肉身躯铸就一个个传奇和神话。

但这次,电影的开始不疾不徐,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说起,说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决策层是如何看待“抗美援朝”战役以及为什么非打这场仗不可的理由。

以前的电影是打便打了,因为美国预谋利用南北韩内乱来侵扰中国,这是我们上学时历史上都学过背过的,可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是基于什么判定美国一定会染指中国,我们没有答案,而电影《志愿军》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也希望不要打这场仗,因为内乱刚刚平定,抗日结束不久,我们的战士都需要休整,而且当时我们是希望统一中国,拿下台湾,可偏偏这个时候朝鲜内乱了。

内乱是他国政事,我们本不能插手,但若只是简单的内乱就是小事,还好说,可偏偏美国插足了,这事儿就大了,当我们还在顾及各种问题的时候,美国派战机轰炸了鸭绿江畔的居民,挑衅说是误炸,道了歉便完事儿了,他们就是笃定新中国此刻羸弱,不敢出兵,不敢对战。

决策层先是去了俄罗斯找斯大林帮忙,没想到斯大林并不愿意为了他国出兵,即便是帮忙打掩护也不愿意,用几句话搪塞了周恩来总理。

可美国的兵力一日日接近三八线,接近鸭绿江岸,我们只能靠自己,打赢这场战役,而后平壤沦陷,朝鲜紧急向中国求助,这场战役,为了1周岁的新中国,为了未来子子孙孙的和平生活,我们非打不可。

电影没有把战场聚焦在之前电影里提到过的长津湖和金刚川,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只有几百兵力的松骨峰。

38师112团的335 团一营三连的战士们用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阻敌数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为主力部队围歼敌人、夺取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场战役有多惨烈,战至最后335团1营3连仅剩7人,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敌人的飞机大炮拥有强势火力,战争过后,战场之上尸横遍野,335团几乎无人幸存,这是一场奇迹之战。

在战争打响前,他们花了十四个小时的跑步,赶上了远在七十二公里之外的美军陆战二师,这本身就是奇迹,是怎样一股力量的支撑,能让人连续奔跑,即使有人倒下也绝不停止。

战争是残酷的,那时国际上对中国的声音也是残酷的,新中国第一次站上联合国的舞台,是为了状告美国在中国的桩桩恶行,用一个歇后语概括就是去县衙门状告县太爷,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伍修权要做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中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发声,用自己的声音戳穿了美国妄图扰乱中国的不轨之心。

虽然电影有好几个场景同时进行,有北京的决策层,有朝鲜战场的战士,有站上联合国舞台为祖国抗争的外交官,但这些场景彼此照拂,丝毫没有带乱原有节奏,文武戏张弛有度,衔接到位,陈凯歌导演的调度非常到位。

因为是第一部,所以结局似乎有点仓促,不过电影结束留了一个小彩蛋,带出了下一部的主线和主角。

相信第二部的调度如有第一部这么紧凑,剧情不会差,期待第二部的到来。

最后:愿祖国繁荣昌盛,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