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别墨迹了,大胆杀进五个医疗核心区!

自2000年丁香园创立、2006年好大夫创立、2011年春雨医生创立,互联网医疗走进普通大众,并逐步被患者接受和使用。2014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迎来爆发,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等相继成立,这一年也被业界称为“互联网医疗元年”。

2015-2020年,互联网医疗行业高速发展。医药电商平台、互联网医院平台、慢病管理平台、医疗健康险平台、医疗AI平台等纷纷涌现并迅速发展。各种医疗新技术层出不穷:影像AI、基因药物、数字疗法、手术机器人等。

阿里健康、平安健康、京东健康的陆续上市,也为广大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们点燃了希望和光明。但自2021年起,行业内弥漫着层层乌云,问题集中在三点:

1. 互联网医疗陷入窘境——它仅满足了传统医疗体系之外的补充性或辅助性需求,未能深度融入医疗核心环节。

2. 企业大多未能实现盈利——大多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在生死边缘挣扎。

3. 行业进入迷茫期——众人不知如何破局,也不知前路在何方。

笔者自2004年进入互联网医疗行业,18年的从业经验中,通过对互联网医疗的学习、观察和思考,结合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处于发展的跃升期,完全没有必要悲观。

在这里先提出一点浅见:未来互联网医疗必须与医院(泛指医疗机构)相结合,深度融入医疗核心领域,才能完成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跃升和蝶变。

下文将从几个角度印证这一观点,有兴趣的同行可以探讨、沟通、合作。

良医财经「产业观察」的第34篇。

投稿/ 郭景新 华影云商创始人&CEO

✂️ 文章架构师/ 丹丹

出品/ 良医财经

01

从两个模型发现突破点

五芒星维度模型&PHD维度模型

五芒星维度模型由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在2015年提出。在他看来,五芒星模型有5个端点:医生、患者、医院、医药/器械、保险。如下图。

按照其规划,春雨医生要在五芒星模型里探索两方之间甚至多方之间的连接,让春雨从一个医患连接的平台,逐渐进化为一个医疗服务生态的连接平台。

从五芒星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主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主要围绕医生、患者、药品/器械、保险等参与方展开,几乎完全忽略了其中的重要参与方:医院(这里指实体医院,泛指所有的医疗机构,下同)。

仅有互联网医院平台与医院产生了一些合作交集,但当前合作深度还远远不够。依托互联网平台企业构建的互联网医院,貌似活成了实体医院的竞争者、挖角者;依托大型三甲医院或实体医疗集团构建的互联网医院,直接成为了其他医院的竞争对手,把互联网平台做成了封闭系统。

PHD维度模型由华影云商创始人&CEO郭景新(本文作者,笔者)在2018年提出。在笔者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中,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参与方只有3方:患者、医院、医生。

如下图,虽然只有3个核心参与方,却有6个端点。6个端点,两两相互连接,共有15条连线。由于每种连线都是双向的,实际上代表30条连线。因为连线方向不同,业务模型也不同。

这15条连线,也代表了7种类型的连接关系,并形成不同的互联网平台:

1. 医院-医院(B2B):医联体、互联互通、远程会诊,等。

2. 医生-医院(C2B):日常办公、多点执业、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等。

3. 医院-医生(B2C):远程培训、远程进修,等。

4. 患者-患者(C2C):同病社区。

5. 医生-患者(C2C):远程问诊、现场就医。

6. 医院-患者(B2C):互联网医院、诊疗信息查询、慢病管理,等。

7. 医生-医生(C2C):医生社区、在线教育,等。

按照笔者的观点,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讲,在医院、医生、患者的三者关系中,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医院>医生>患者,即医院作为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重要参与方,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

在普通大众的眼中,都会觉得医生或者患者更为重要,这个是没有错误的。但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讲,医院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

首先,平台中拥有了众多的医院,就相当于拥有了大量的医生和患者。其次,医院是患者诊疗的实际场所,绝大多数的诊疗行为都是在医院发生的。还有,医院是医疗工具(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系统、互联网医疗、医疗数据)的重要提供方,也是生产/使用医疗数据最多的场所。

因此,如果某个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够连接30%以上的医院,那么这个平台必将成为互联网医疗的王者。

02

互联网医疗平台和医疗机构

不是竞争对手应该是重要合作伙伴

当前阶段,医院已经具备足够的互联网化的原动力。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认为医院没有互联网化的原动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通过各类行业调研报告,我们可以发现:大型三甲医院大约拥有20-50项与互联网医疗有关的应用。即使乡镇卫生院,一般情况下也有1-2项与互联网医疗关于的应用。

由此可见,医院并不缺乏,且拥有足够的互联网化原动力。只是,这些互联网化的应用迄今为止未能体系化、标准化,最后形成平台化。

既然医院具备足够的互联网化原动力,那么在我们构建并运营一个互联网医疗平台项目时,一定要深入思考与医院的合作关系,尤其应该从医院的视角去考量双方的合作关系。

从医院视角对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的考量,主要包含4个方面:

1. 能否帮助医院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医院来说,如果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帮助解决业务问题、流程问题、降本增效问题等,一般情况下都能获得医院的认可。

2. 是否会造成医院的患者流失?——在医院采用某个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应用后,不能导致患者的流失,尤其互联网平台不能成为医院的直接竞争方。

3. 是否会造成医院的医生资源流失?——医生作为医院的核心资源,也不能导致本院医生的流失。尤其在互联网平台同医院合作的情况下,更不能挖角医院的医生成为自己多点执业的医生,除非得到医院的许可。

4. 数据隐私和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医院谈合作时,核心思想就是将医院的所有合作数据存储到平台的云端系统。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医院极为反感的。互联网平台应充分考虑隐私和安全规则,充分尊重医院的诉求。

只有互联网平台和医院在满足共同尊重、共同利益、尊重对方诉求的前提下,才能建立互信互利的长久合作关系。

03

深入互联网医疗的“核心”

不能隔靴搔痒或浅尝辄止

所谓核心应用,就是对于医院、医生、患者来说,这些应用几乎不可或缺,直接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息息相关。

那么当前阶段,有哪些医疗IT应用(包含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医疗AI等)是医疗行业的核心应用呢?

1. HIS、EMR等临床系统及相应的云服务

医院、医生、患者排名第一位的刚性需求,也是高频需求。对于医院来讲,没有比HIS、EMR等临床系统更为刚性和高频的应用了。除了HIS、EMR系统之外,临床系统还包含手术麻醉系统、血液信息管理系统、重症监护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系统、临床决策系统、体检系统,等。

2. PACS、LIS、病理、心电、检验等医技系统及相应的云服务

医院、医生、患者排名第二位的刚性需求,也是高频需求,其需求强度仅次于医院对HIS、EMR服务的需求。医技系统是客观性医疗数据的生产方,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更为关键。

3. 互联网医院应用,包括挂号服务和问诊服务

医院、患者排名第三位的刚性需求和高频需求。此应用对医生来说,刚性需求相对较弱,因为互联网医院对患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医院自助、改进服务流程和降本增效来完成,医生参与度相对较少,或将医生的参与转移到了院内系统。

4. 远程会诊平台及服务

医院、医生、患者的刚性需求。但目前为止,还不是高频需求。远程会诊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由于医疗机构之间数据互联互通的实施困难,导致远程会诊服务一直发展不畅。随着互联网医疗平台和互联互通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会诊服务的使用量会大幅度攀升。

5. 体征监测平台、AI平台、数字医疗平台、医疗机器人平台及服务

随着医疗互联网向医疗产业互联网的迁移,更多融合物联网技术的医疗平台将大规模出现,例如:医院通过前端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监控患者居家时的生命体征;影像AI平台直接为患者出具智能诊断报告;数字诊疗手段直接作为治疗处方应用于患者;医生远程控制手术机器人直接为患者实施远程手术,等。这些领域,都将成为医疗的核心领域,或未来医疗的核心领域。

从上述医疗核心的业务来看,大家会觉得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公司更有竞争力,因为这些公司拥有前期积累并深度了解医疗流程。

依据笔者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从业8年的经历来看,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普遍缺乏互联网思维。因此,无论对于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在构建互联网医疗平台这个问题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平等的,只是面临的困难点不同而已。

同时,互联网医疗平台进入上述医疗核心领域,不能隔靴搔痒,或浅尝辄止,而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彻底重构底层技术架构,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或称之为医疗产业互联平台。

04

万物互联的医疗生态是未来

可能会产生5-8家超级企业

我们理解了互联网医疗平台融入医疗核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真正实现产品化,肯定是一个复杂、曲折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在很多人看来,医疗系统的复杂性与互联网所倡导的标准化产品、互联网思维是不可能兼容的。

那么笔者在这里还需阐明另一个重要观点:互联网医疗平台一定要遵循普遍的互联网思维,即使发展到万物互联的医疗产业互联时代,互联网思维依旧适用。

在个别文章和观点中,认为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医疗行业已经不再适用,其实这个观点过于极端。互联网思维包括:免费思维、平台思维、数据思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金融思维、唯快不破思维等,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乃至整个医疗产业互联网领域,依旧全部适用。

互联网医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也培养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公司,包括: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微医集团等,但目前这些企业对于医疗行业的整体影响力仍需要时间的考验。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向前发展,将线上平台与实体医院、家庭医疗、监管机构、物联网医疗、医疗AI应用等进行全面整合,市场前景将非常巨大。

当前这些互联网医疗巨头,以及潜在的后来居上者,可能会出现类似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美团、小米等巨头垄断互联网行业一样,形成5-8家互联网医疗的超级企业共同垄断的产业格局。同时,由于整个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市场足够庞大,机会众多,因此也是中小微企业创业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