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运营的蚂蚁集团子业务加速商业化,增收仍存挑战

今年3月,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发布全员信,宣布组织架构改革,其中,蚂蚁国际、数据库公司OceanBase和蚂蚁数科分别成立董事会独立运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此举可被看作是蚂蚁对旗下业务的一次“考验”。

独立于集团,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自负盈亏,这让OceanBase和蚂蚁数科有了更加迫切的商业化压力。

2020年蚂蚁集团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其营收组成包括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及其他。同年1至6月,三大业务的占比分别为35.86%、63.39%和0.75%。也就是说,四年前蚂蚁数科等创新业务的营收占比不到1%。

时隔7个月,蚂蚁数科和OceanBase交出“独立”后的成绩单,并公布了最新的商业进展。

OceanBase于10月23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商业化四年后,其客户数突破2000家,连续4年客户数增速超过100%。其并未给出最新的营收数字,作为参考,OceanBase去年在金融行业的营收达2.7亿元。

蚂蚁数科方面,过去一年的客户数增长35%,三大业务板块也逐渐清晰。蚂蚁数科CEO赵闻飙此前曾表示,公司现在重点部署三块业务,在内部被称为“ABC”,包括云服务、区块链服务和AI服务。

这当中,云服务和AI服务的商业化算是走在了前面。

蚂蚁数科副总裁余滨解释称,“C+”(“Cloud+”)板块虽然聚焦云服务,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云计算公司,他们更强调用云、AI和数据的结合帮企业实现数字化。而早期的金融属性,为蚂蚁数科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蚂蚁数科云产品脱胎于支付宝内部的需求,直到2015年才开始对外推出金融云产品的服务。

余滨告诉界面新闻,云服务产品方面,过往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积累的认知,的确可以帮助他们抵御更多同行的竞争,但市场目前远远没有到饱和的地步,阿里云、腾讯云等公司有各自的优势领地。

相比之下,早期作为蚂蚁数科核心业务的区块链业务,在贡献营收上的进展则相对缓慢。

蚂蚁数科起源于蚂蚁在2015年成立的区块链实验室,直到2019年才开始独立商业化运作。新任CEO赵闻飙在这一领域也有颇多经验,他在6月上任后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今年8月,蚂蚁数科与朗新科技合作发行首单跨境RWA,并成功融资1亿元,入选香港金融管理局首批资产代币化案例。

赵闻飙此前曾指出,区块链业务的收入占比还比较小,但公司仍然对这一业务寄予厚望。今年7月,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15亿元。当时,蚂蚁数科方面回应界面新闻称,由于公司业务经营发展需要,经董事会批准,对旗下公司进行注册资本增资。

无论是蚂蚁数科,还是OceanBase,集团的金融基因都是其过去能够把握的优势。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OceanBase位列金融行业本地部署市场份额第一。过去三年,蚂蚁数科大力拓展东南亚市场,诸多案例也聚焦在金融行业。

但在独立运营之后,它们都面临寻找更多元的发展路径、扩大营收规模等挑战。例如,OceanBase的业务主要来源是金融行业,这部分客户的多数需求是专有云;现在公司也开始布局公有云市场,有对应需求的客户大部分是互联网、游戏、新能源和出海等领域。

出海是蚂蚁数科和OceanBase都格外重视的解法。按照蚂蚁数科的规划,未来几年内,蚂蚁数科的海外营收占比要超过20%、30%、甚至是40%。OceanBase也追随全球化战略,公司CEO杨冰在接受采访时称,希望两年内实现发达国家市场的增长。这些举措能否有明显的成效,还要看未来几年的市场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