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疫情多点爆发!全台定点诊所仅1成 医直言:吃力不讨好

指挥中心自去年8月底启动社区加强监测方案,设置COVID-19定点诊所。图为民众前往机动筛检站采检。(资料照/罗永铭摄)

本土疫情多点爆发,为加强社区监测,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自去年8月30日起推动「定点诊所」,民众如有呼吸道症状可前往定点诊所,由医师评估后发放家用快筛试剂。根据统计,全台符合定点诊所资格者多达8000家,但至今仅有540家加入,占比不到1成,恐难以发挥社区监测效益。诊所医师坦言,定点诊所属于义务性质,却得付出承担额外工作和责任,「缺乏诱因」是一大阻力。

指挥中心去年起推动「定点诊所」,民众如有呼吸道症状可由医师评估后发放家用快筛试剂,目前全台共540家。(图取自疾管署)

指挥中心自去年8月底启动社区加强监测方案,设置COVID-19定点诊所,今年更扩大参与资格,包括儿科、内科、家医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等诊所或卫生所均可加入定点诊所行列,目前全台21县市共有540家,如有呼吸道症状的民众前来看诊,可提供公费家用快筛试剂,供民众返家后使用并回报上传结果。

根据卫福部109年统计,符合上述科别的诊所至少8000家,换算下来仅不到1成投入定点诊所行列;即便民众有症状欲寻求定点诊所协助,恐怕得舍近求远,还不如直接到大医院急诊做PCR筛检,以目前的规模,恐怕难以发挥社区监测的实际效益。

哈佛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学博士、台大医院急诊部医师李建璋认为,定点诊所就像是社区疫情的雷达,「当然是多多益善!」当疫情增温的时候,越多的定点诊所,民众快筛的广度越高,越容易在早期抓出病例。快筛和PCR各有优缺点,搭配使用是未来必然趋势,风险低的族群用快筛,有接触史、有症状的潜在风险族群则做PCR筛检,如此分流作法可减轻急诊量能的负担。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陈秀熙则认为,精准化社区监测可避免隐性感染者混入无法维持社交距离、落实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公共场所,阻绝社区的传播链;另一重要目的是让民众慢慢产生心理上的适应,减少对阳性个案的惧怕,提高民众在社区的自我监视功能,避免疫情扩大酿成重症及死亡。

但为何多数诊所不愿加入?中华民国诊所协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陈宏麟指出,定点诊所的想法很好,「身为医者,大家都觉得可以配合」,但定点诊所属于义务性质,却又要承担责任,诊所配合久了好像被视为理所当然,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和回馈,恐怕很难吸引更多诊所参与。

他指出,定点诊所不只是发快筛,还要教民众如何使用,医师在诊间讲一次、卫教人员再解释一次,但还是有患者不知如何操作,回家后再打电话来诊所询问,这些都会造成人力上的额外负担;也有民众希望直接在诊所请医护人员协助快筛,但这非规范内的作法,万一验出阳性,整间诊所都得隔离停业,如果拒绝协助,又会让民众觉得不近人情。

陈宏麟认为,未来如欲扩大定点诊所规模,可以从几个方向着手,提供配套方案或诱因:许多诊所担心被匡列为接触者,恐被迫停业而影响生计,指挥中心近期放宽医疗机构人力不足时,医护人员可「免隔离」返回工作,基层诊所是否也适用?目前基层诊所协助打疫苗有绩效奖励,未来定点诊所可否比照设置奖励标准?

指挥中心发言人庄人祥表示,定点诊所属于义务性质,目前已由272家扩增至540家,主要由各地方卫生局评估,如果诊所愿意就可以加入定点诊所行列。至于未来是否有打算持续扩编?他仅表示,如果卫生局认为有增设需求,可向指挥中心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