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风行 横店变“竖店”
本报记者 颜世龙 横店报道
随着微短剧的兴起,很多横店影视制作公司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以快速制作和低成本投入赢得市场。
相比传统模式,微短剧以其独特的观看模式和快节奏的内容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这成为横店影视产业的新宠。
然而,微短剧爆火的背后,既是对过去传统演员的挑战,对于影视制作公司来说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一位市场人士分析,当前横店的影视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投融资陷入困局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金融资源,意味着影视产业难以做大。“目前影视行业的下行压力也比较大,这成为横店长期发展的隐痛点,‘天花板’显而易见。”
横屏与竖屏之变
大剧式微,微短剧流行,横店甚至被业界戏称为“竖店”。
从业20多年、已经小有名气的冯茗惊在横店成为第一批尝鲜的演员之一。“疫情刚结束的时候大剧非常多,但2022年之后就少了很多,去年最难过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微短剧。以前觉得微短剧很劣质,没想到播出结果很好,而且直接成为爆款。”冯茗惊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冯茗惊说:“对我们而言,大剧虽然片酬高、时间长,但上映时间并不确定,其爆火与否和普通演员关系不大。但微短剧拍摄周期一般只有一周左右,而且自己就是主演,一个月后就能播出,这会让你特别有成就感。”
不过在横店,像冯茗惊一样愿意出演微短剧的传统影视演员尚属少数。“很多演员现在看不起微短剧,觉得一旦出演了微短剧以后可能很难再拍电视剧、电影,或者即便能拍,片酬也很难涨。”一位要求匿名的演员在接受采访时说。
来自黑龙江漠河的邱刚算是老横店人,今年是他“横漂”的第五年。“我更倾向拍电视剧或大网剧,不喜欢拍竖屏的微短剧。”在邱刚看来,微短剧因为时长和屏幕所限,只能呈现头部、面部表演,肢体表演很难放开。而且表演时需要短时间激发出情绪,他并不习惯这种方式。
和横店群演一样,影视制作公司老板在面对近两年爆火的微短剧时,也有自己的理解。
从业多年的三少(艺名)如今已经是一家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板,从早年间的电视剧、网络剧,到2021年转战微短剧的制作,在与记者的言谈间,兴奋中似乎夹杂着些许惆怅。
“在疫情期间开始接触微短剧。首先,我们在一部小说中选取一段比较精彩的故事情节,用真人实景拍摄完成。当观众被短视频剧情吸引,点击网页后,就会转到电子书页面,然后会产生阅读付费或购买会员行为。”三少说,相比电视剧、网络剧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制作,这种信息流广告或短视频从剧本到杀青则只需要7天左右。“每个剧的时长也就是30秒到1分钟左右,我们一拍就是几十个,甚至用手机都能搞定。”
三少表示,大剧和微短剧的区别非常大。其中最主要的是二者观看模式的转变,以前是宽屏,后来变成了横屏,到现在变成了竖屏。此外在投资制作上,电视剧的投资在几千万到上亿元,而微短剧投资仅在三四十万元,精品微短剧也不过百万元。
在三少看来,微短剧属于工艺品,而电视剧则属于艺术品。如果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他还是想拍横屏的大剧,因为这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作品。“微短剧到目前我拍了130多个,很多剧都记不住名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要先活下去,如果将来有机会再去拍艺术品。”
“另外,现在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已经改变,他们不会在一部剧上耗费太多时间,更多的是将微短剧当作‘电子榨菜’,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微短剧来满足自己内心的小欲望。”三少说,“微短剧要的是观众的爽感,也不需要被记住。观众想看的是普通人迎娶白富美,逆袭成为首富,今天被踩在脚下,明天能爬上别人头顶的剧情。”
影视公司艰难选择
对于横店的影视制作公司而言,横屏与竖屏哪个更赚钱似乎是一门玄学。
“现在更多的选择是维持现状。首先,横屏的电视剧赚钱少了,另外还存在拍完能否播出,收视率高低、能否回本这些问题。而短剧或微短剧只有要么赚、要么亏两种结果,就是在赌。”三少说。
根据记者了解,目前一部投资三四十万元的普通微短剧,拍摄周期在7天左右,平均一天成本在5万元左右,古装剧在七八万元,精品微短剧每天在10万元左右。
其中演员成本占整个预算的20%—25%,如果使用爆款的男女主可能光主角片酬就要每人每天1万—2万元,其他费用是在导演、制片、灯光、摄影等团队,光这些班子配齐要差不多30人左右,外加每天1000—4000元的片场租金和数量不等的群众演员费用,剧组花钱如流水一般。 “所以剧组对效率的要求非常高,而这正是各大剧组和公司愿意来横店拍戏的原因,在这里演员、场景、工作人员等各类生产要素都能迅速匹配。”一位电影行业人士如此分析。
“如果看制作数量,我们可能是横店微短剧第一。但在盈利方面,我们不是。单纯看银行流水,可能至少有五六百万元,但实际余额可能只有零头。这两年很多都是应收账款。”三少说,“现在都在讲‘降本增效’。”
也正是因为“降本增效”,大剧在选角上已经不单看演员演技,而更看演员背后的资源。“微短剧喜欢用合适的演员,而大剧则会参考演员背后的老板、制作方等,至于有没有演技并不重要。现在视频平台只有4家,大剧的数量和资金也是有限的,就只能卷资源。”一名要求匿名的演员说。
影视行业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经历许多阵痛。从市场数据看,优质作品依旧供给不足。记者从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管委会了解到,对横店而言,当前一方面是题材类型较为单一问题,依靠强大的实景基地群,横店虽然生产了全国2/3的古装剧,但是其他如科幻、现代都市、农村等题材的影视剧摄制还较少。
另一方面,影视剧集内容质量仍需提升,横店出品的精品力作仍显不足,受到观众热烈追捧、短时间能引领行业创作和引发创投热潮的爆款片较少,尚未完全形成真正的“横店出品”品牌。
投融资与盈利困局
如果说“降本增效”是行业当下的不得已,那长期的隐痛却始终对横店、对行业形成制约,“天花板”显而易见。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介绍,横店当前拥有浙江省唯一的影视产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横交所”),横交所的成立本身就是得益于影视工业化、产业化、资本化的推动,证明已经在全国走在前列。
“但横交所业务并不多,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上述业内人士说,首先因为影视作品多属于非标产品;其次即便已经标准化、模块化,但是对文化产品的合理评估很难实现。如此一来,资方是否愿意买单,银行能不能贷款,都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其中,投融资难已经成为影视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
记者了解到,横店影视文化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因缺少抵押物在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非常大。中小企业受影视行业“提质减量,降本增效”等因素影响较大,影视剧拍摄、审核、播出等环节受影响,除少数头部企业影视剧输出较为稳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受限。
在投融资方面陷入困局,无法调动足够的金融资源,这意味着影视行业或者横店的影视产业都难以做大。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解释,国外关于影视作品的融资产品非常发达,但国内却难以推动,因为国外有非常完整的工业化标准。以美国好莱坞举例,无论多么大牌的导演都是拿6万美元左右的周薪,但影片上映后可拿权益分成(例如票房分成、影视周边衍生品授权分成),另外各类服化道等都是有其行业均价,但国内导演、演员片酬都无法标准量化。
此外,美国好莱坞将所有影视行业所涉及的工种都进行了标准化,无论拍什么都是42个工种,每个工种都有其协会来约束薪酬,所以相关金融、保险产品是可以估算出来。国内影视工业的标准化与之相比落后了很多。
记者从集聚区管委会了解到,当前影视行业下行压力确实较大。拍摄、制作的周期和成本增加,加上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大幅削价,许多企业“无剧可播”,造成影视企业营业收入下降。
2023年1—6月,规上影视企业营业利润仅6301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86亿元,同比下降90.1%。在拍摄剧组数量方面,虽然1—6月接待剧组252个,但是其中短剧152个,占到60.3%,而产生费用在千万元以上的大剧组仅7个,占比2.8%。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外院线影视公司的营收结构以及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不同。国外电影公司的卖票收入只占总营收的20%—30%,绝大多数是依靠卖产品周边和衍生品授权。而国内影视公司的营收80%依赖电影票,周边及其衍生品非常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版权意识淡薄,盗版太多;另一方面是我们没有为版权或IP付费的消费习惯。此外,维护权益成本过高和违法成本太低也制约行业发展。”
某知名影视平台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长视频、大剧的制作周期和回本周期长,可能刚播出的剧是七八年前制作的,这个过程中不确定性太多。这几年受整体环境影响,平台实际一直是在为行业输血。即便播出了,还面临严重的盗版视频等问题,再加上我们还没有培养起内容付费的消费习惯,所以只能不断地压缩成本,为了把质量提上去,只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在维权方面,基本只停留在较低赔偿的民事范畴,缺少刑事案件的震慑作用。”
上述平台相关负责人说,国内在早期收看电视时是以免费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为主,所以很多人到现在还觉得看电视应该是免费的,这实际上是错觉,即便有线电视现在也早就在收费了。国外则是从一开始就是收费的,已经培养了内容付费的习惯。
该人士说,以国外的奈飞影视平台为例,其会员等级有4级,最便宜的档次为58元/月,而且还要被强制看广告,以及不可收看热播内容,如果是下一个档次则要超过100元/月。而国内连续包月会员费则在22元左右,小屏会员基本不用看强制广告。
“虽然国内的视频平台收费低于国外,但大剧的制作成本却和国外基本持平,基本都在几千万元或上亿元级别。”上述平台相关负责人说,如果平台长期不盈利,最终就会走向没落,也就没有能力和空间再去投资影视作品,那么横店这类影视基地也就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影视造富神话内外
横店的发展变迁,也是中国影视行业的一个缩影。
其开端要追溯至1996年,当时谢晋导演正在筹拍香港回归献礼片《鸦片战争》,但苦于没有场景,是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力邀谢晋来横店拍摄,并承诺三个月建成电影实拍场景——广州街,也正是由此才开启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
集聚区管委会相关资料显示,横店已构建了从立项审片、拍摄制作、产权交易、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的全体系支撑,拥有从场景搭建、道具制作、设备租赁、演员中介到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等全产业链配套,累计接待剧组4000余个,拍摄影视剧达8万余部(集),占全国电影的1/4、电视剧的1/3、古装剧的2/3。入区企业主投或参投的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白玉兰奖、飞天奖等国家级奖项200多部。
今年1—10月,横店实现销售收入149.78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税收6.10亿元,同比增长2.4%;规上影视企业实现营收96.18亿元,同比增长23.2%;招引剧组452个。
不过,横店也有自身的发展难题,比如,当前横店面临综合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发展信息不足的问题。虽然横店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拍摄方面特别强,但前期剧本创作和后期制作、衍生品等前后两端相对薄弱,集聚区的企业中,从事剧本创作和后期制作的不到1/3。
此外,在要素保障能力方面还不够高。当前土地用地指标十分紧缺,仅靠东阳市根本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据测算,目前明确要落地投资的腾讯等8个重点影视类项目,用地缺口还有4500余亩。
另外是影视用地没有单独类别,土地挂牌价格与工业用地相差甚远,大幅增加影视企业用地成本。以爱奇艺项目为例,影视企业以商业用地拿地所需成本为每亩约100万元,工业企业拿地成本为每亩约50万元。
在人才和载体方面,受限于区位交通、城市能级等制约,影视创意创作、后期技术等方面高层次人才未能形成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