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智谱AI张帆:模型能力如何转化为业务价值成热点
中新经纬8月13日电 (王玉玲)“我们这次来西普会,跟很多医药企业进行了交流,他们对大模型的热情很高。”智谱AI首席运营官张帆在西普会期间接受中新经纬等媒体采访时说道。
所谓大模型,是指拥有超大规模参数、超强计算资源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
在“AIforHealth高峰论坛”上,张帆援引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预测称,到2026年,将有超过80%的企业会使用生成式AI。现在几乎所有企业或多或少已经在应用这样的技术,大模型会变成社会的基础生产要素,目前大模型已在制造业、消费、医疗、教育、文旅等多个行业落地。
对于现今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张帆认为,从技术层面,大模型已经开始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原来我们总是问单点任务,他就凭着知识给你回答,这些回答逻辑没有大问题,但是价值不大,在今天,大模型开始进入深水区,它可以进行任务拆解,将用户问题分解成子任务,然后去请求真实数据,拿回来加工成有真正洞察的结论。”张帆说道。
所有的新兴技术都难以避免商业化话题。
2024年5月,智谱AI曾对旗下产品进行了大幅降价。据智谱AI方面介绍,智谱AI开放平台的新注册用户获得额度从500万tokens提升至2500万tokens,个人版GLM-3Turbo模型产品的调用价格从5元/百万tokens降低至1元/百万tokens。GLM-3TurboBatch批处理API也便宜了50%,价格为1元/200万tokens。
“降价的好处是让大家可以更加容易和低成本地应用模型,此外,我们还开源了19个模型,大家可以更加容易地去应用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于生态繁荣是有好处的。另外,模型价格下降是算力和算法的大幅提升带来的。”张帆说。
对于企业们如何看待和应用大模型,张帆表示,企业应当进行几个要素的衡量,一是数字化程度,是否有足够数量、质量、可信的数据,如果这些都没有,就谈不上智能化。二是明确的场景,需要找到一两个明确的场景,将业务跟大模型结合,才有信心再进行下一步。三是测试指标,大模型是“副驾驶”,帮助业务提效,而不是替代人,要对大模型合理期待,持续投入,既不可以高估短期效果,也不要低估长期潜力。
谈及大模型行业未来的主要竞争力,张帆表示,2024年和此前显著差异的地方是,客户现在更加关注如何从模型能力转化为业务价值,去年大家可能更多地看模型能力,而今年大家都是业务导向,希望大模型能带来结果。所以,是否具备一个足够强大的模型能够应用落地,是否有足够丰富的矩阵覆盖应用场景,以及是否有完备的服务体系就成为摆在大模型企业面前的考验。
“大模型的价值验证标准是持续在变的。我们经常说,每六个月,大模型的用户变了,竞争环境也变了,我们希望今年能在主流行业里面都能找到那些能带来明显帮助的场景,并且跑通。提升大模型在各个行业里的渗透率,带来业务价值。”张帆说道。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