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立法权 民进党不惜自打脸
(图/本报系资料照)
近期114年度总预算案的僵局再度成为政治热点。蓝白主张行政院应依法编列预算,包括禁伐补偿、健保点值和公粮收购,绿营则认为蓝白主张违宪,双方互不相让已将近1个月。行政院寸土不让,立法院也坚壁清野,可以说,继国会改革法案之后,行政、立法部门再次激烈冲突。
不过这次,双方则呈现边打边谈的状态。赖总统就曾在国庆演说中特别感谢立法院长韩国瑜与行政院长卓荣泰开启朝野合作,促成朝野党团会商,但在隔天的「和解饭」,蓝绿白并未达成共识。随后,韩国瑜则召开朝野协商,邀请蓝绿白总召进行正式磋商,但仍无疾而终。
在多次谈判失利之后,民进党立法院党团选择在18日进行甲动,试图闯关将总预算案付委。鉴于绿营只有51席,院会表决必然输给多数的在野党,因此表决其实只是政治性、宣示性的动作。不过这也同时意味着,民进党在短期内放弃透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而将会采取社群、文宣攻势压迫在野阵营,以战逼和。卓荣泰更直言,不排除声请释宪。
事实上,以原住民禁伐补偿来说,在野阵营与民进党的主张只有差距14亿元,不只无法与超过3兆的总预算相提并论,甚至连各行政机关总计15亿元的媒体宣传费都不如。然而朝野双方却因为小规模的个别预算而陷入大规模总预算的僵局,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执政党对在野党与立法权的不尊重。
当民进党在国会居于少数时,便不断试图削弱立法权,从而巩固行政权优势。从国会改革案声请宪法法庭判决到总预算案,抗衡的正是立法权的核心,也就是质询、立法和预算。
民进党想建立的宪政运作,是一个民代无法调查政府弊案,行政官员有权说谎而不负法律责任;所有法案都被大法官无效化;以及无从置喙预算未按法律编列的行政立法关系。这绝对不是台湾人民最期待的宪政运作,但却是最符合民进党利益的宪政运作。一个缺乏制衡的行政权、执政党,这不叫民主专制,什么才叫民主专制?
讽刺的是,目前民进党声称违宪的禁伐补偿金,其实当初通过的是绿委伍丽华、陈莹的版本,提案与连署总共有32位绿委。也就是说,超过6成的民进党立委曾支持「违宪法案」。这正如同有超过8成的非新科绿委曾提案、连署过国会改革法案,但在5月时全部发夹弯,高喊自己的法案违宪。民进党狠起来,连自己的脸都打。
民进党一步都不退,不只是针对禁伐补偿、健保点值和公粮收购,背后的深层脉络更是对立法权的直接抗衡。藐视民意,不接受朝小野大的民主格局,才是总预算僵局的关键原因。(作者为中华青年公共参与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