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存款开启“搬家”模式
继7月25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银行官宣调降存款挂牌利率后,股份制银行也随之跟进,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已宣布下调存款利率。
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存款利率吸引力的下降和其他投资渠道的不畅,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部分储户的替代性选项,再度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去向。此外,部分中小银行推出了利率相对较高的存款产品也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多家银行跟进下调
“我们比六大国有银行下调的时间晚一点,我们银行是昨天(7月29日)下调的。”7月30日,光大银行的客户经理向经济导报记者说道。
实际上,7月29日当天下调存款利率的并非仅仅光大银行一家,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集体更新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
本次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降息中,活期存款挂牌利率均下调5个基点至0.15%,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幅度在10—20个基点。
以5年期为例,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利率由2.05%下调至1.85%;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5年期利率略高,由2.3%降至2.1%。在3年期方面,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由2%下调至1.8%,渤海银行、恒丰银行等由2.3%下调至2.1%。
从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存款利率方面看,民生银行3年期、5年期下调幅度为20个基点。浦发银行零存整取、整存零取3年期、5年期存款挂牌利率也均下调20个基点,其他大部分银行为10个基点。
此前的7月27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
招商银行官网显示,活期存款利率由0.2%下调至0.15%,3个月、6个月、1年期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分别下调至1.05%、1.25%、1.35%,均下调10个基点;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分别下调至1.45%、1.75%、1.80%,均下调20个基点。
经济导报记者对比发现,大部分股份制银行调整后的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要略高于六大国有银行。以兴业银行为例,调整后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15%,与六大国有行相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中,3个月、半年、1年期存款利率分别是1.1%、1.35%、1.55%;2年、3年、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是1.6%、1.8%和1.85%,均略高于六大国有行。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今年以来,LPR两次下调、银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减费让利力度,都对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和净息差产生压力。在此背景下,下调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成为商业银行的选择。
“本轮存款利率下调在市场预期之内。幅度上看,期限越长的存款下调幅度越大,主要是当前存款定期化严重,银行需要尽力压降长端负债成本。”华泰证券研报指出。
存款开启“搬家”模式
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轮存款利率下调,推动更大规模的存款向理财“搬家”。
“这几天忙着对手头闲散的资金进行归集,看看哪家银行还有大额存单(销售),都放到一家银行。”7月30日,济南一投资者刘春晓对经济导报记者说道。
尽管刘春晓准备对存款“搬家”,但大多数银行的大额存单均卖断货。
7月30日,经济导报记者查询了多家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多个国有大行手机银行显示,在架的大额存单均为售罄状态,而且断货产品已从年利率较高的中长期产品,蔓延至3个月、6个月不等的利率较低的短期大额存单,甚至有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大额存单额度全面售罄。
虽然降息是大趋势,但不少银行正利用最后的“时间差”,向客户推送存款信息。而不少客户也在抓紧时间抢“高息”存款产品。
“我收到了一家银行的短信,他们有款定期存款产品,利率还可以,我准备把钱都转过去。”投资者王萍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查看王萍的短信看到,王萍是在7月29日收到的银行短信,该产品为一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利率为2.05%,起存金额为10万元。
“这款产品这几天卖得很火,如果需要,就抓紧时间买吧,随时会出现‘断货’的情况。”该行的客户经理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除了购买大额存单外,更多的存款向理财“搬家”。
“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太低了,我已经停止继续购买存款产品。”投资者王国庆表示,在过去几年中,他主要的理财方式就是存款。但当前银行存款的“性价比”过低,而占比过大,这让他回归购买银行理财的行列。
“最近一周内,不少爱存款的客户都来咨询理财产品了。我们现在重点也是推荐购买理财产品。”济南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张萍表示,“从现在的情况看,现金管理类、固收类理财产品正成为大多数投资者的首选。”
张萍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对于能接受中等期限的客户,则去做一些期限匹配的理财产品项目,以及供给一些优质的配套资产去稳定运作。对于能够接受长期投资的客户,且相对认可市场利率下行的客户,则将优先推荐增额寿险和年金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少投资者的理财观念陆续转变为“风险认知下的资产增值”。一方面是部分风险型权益类投资者有转向稳健固收理财的趋势,另一方面是银行存款正在“搬家”。
(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